引言:子长市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聚焦重点任务,敢于先行先试,耕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田”、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奏响乡风文明“主旋律”、打好产业提质“组合拳”,有力提升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效能。
近年来,子长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抓党建、强治理、树新风、兴产业,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把治理效能转化为乡村发展成效,党风、政风、民风、社风明显好转,有力有效推动了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耕好“责任田”,农村党建释放新动能
乡村振兴好不好,关键看党建引领强不强。子长市坚持以建强建好村级班子为基础,育头雁、聚人才、强带动,有效提升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选苗子,育头雁。统筹落实“降低班子平均年龄、提高四类人员占比、加强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储备和强化村干部培训”四项要求,持续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低了4岁,四类人员占比提高到85%,动态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89人,举办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培训班27期培训5200余人次,组织“流动党校下基层”11次培训2329人次,农村支部班子结构更优、战斗力更强。
搭台子,聚人才。积极搭建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站,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资源、提供人才支撑,全市累计建成首席农业专家工作站4个、本土人才工作站20个,吸纳98名党员技术员、332名“土专家”“田秀才”组成技术服务团充实到农业人才工作站,打造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26个,使人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动力源”。
压担子,强带动。建立“县级领导包镇联村、镇级领导包片带村、村级干部联户包人”机制,积极扶持发展联村党支部、产业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村抱团发展的方式,使188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动态达标,同时在致富能手中培育发展中共党员138名,使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让党旗红成为乡村振兴一线最耀眼的风景线。
画好“同心圆”,乡村治理实现新提升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必须遵循乡村基本逻辑。子长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网格+自治,凝心聚力。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按照“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设置网格组织架构,将1627名网格员分类嵌入11个镇(街道),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作用,定期组织风险隐患、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开展帮办代办、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动各类苗头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让网格服务有“温度”。
网格+法治,保驾护航。推行乡村“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顾问培养聘任机制,建成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11个,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196名。推进法律服务站进网格,组织法律顾问、网格员等为群众提供精准化、便捷化、多样化的法律服务,有效打通了基层普法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网格+德治,启智润心。坚持将道德规范作为网格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橱窗、广播、微信等平台,建立红色名村联学、联建、联享“三联”机制,用好庭院党课、田间说事、幸福互助院、文艺表演等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推行“基层党组织+乡贤+乡村治理”模式,发动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以身边事教身边人,身边人说身边事,邻里和睦蔚然成风,农村信访量下降29.4%,未发生极端事件,获授全省“平安银鼎”。
子长市阳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果园。
奏响“主旋律”,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子长市坚持以塑形、铸魂、赋能为重点,统筹推进环境整治、文明培育、移风易俗,着力打造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改善环境,扮靓颜值。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认真落实城区提能级、镇区强功能、乡村促和美要求,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群众定期清理生产生活垃圾,建设“清洁乡村、净美家园”,建成清洁乡村63个,创建全国森林乡村5个、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文明实践,提升内涵。通过“宣讲+文艺+文明实践”“延安故事会”“瓦窑堡文明大讲堂”等形式,开展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文明实践活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加快文明培育阵地建设,建成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8个、活动广场188个,举行各类文化文艺活动1100余次。广泛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活动,以乡村小舞台传递文明大能量,有效提升了和美乡村建设水平。
移风易俗,倡树新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干部、党员带头践约、履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引导整治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黄赌毒”、邪教迷信等陈规陋习和村民不良行为,大力倡导红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等2200多户,着力营造“诚、孝、俭、勤、和”淳朴乡风。
打好“组合拳”,农业产业迈上新台阶
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子长市坚持以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长效之策,聚力传统产业提质、现代产业提效、新兴产业提升,不断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聚焦聚力,做大主导产业。突出山地苹果的主导地位,大力推广高标准建园、精细化管理、冷库冷藏、分级分选“四位一体”模式,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狠抓果业提质增效和果品质量提升,2024年全市苹果产量达到16.12万吨,产值8.95亿元。
因地制宜,做优特色产业。大力支持畜牧、蔬菜、薯类、蚕桑、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打造了“子长粉条”“黄米山”“窑洞娃”等地方品牌,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量,通过开展农旅融合活动提高农业产业收益,不断放大“特”的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优势,做强实体经济。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全链条增值增效。安定镇中山川联村党总支通过四村联动、抱团发展手工挂面、小杂粮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70万元。马家砭镇整合18个村建成以“老八碗”为主的产业联合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6万元。
科技赋能,做好数字农业。加强与延安大学合作,打造智慧化数字管理平台,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效率提升,以数智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0.2%,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
农村党建释放新动能、乡村治理实现新提升、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农业产业迈上新台阶……子长市通过抓党建、强治理、树新风、兴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供稿︱中共子长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