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汉中:以改革合力、聚发展大势、谋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9: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汉中市坚持以改革精神推进发展、以改革思维推进创新、以改革办法推进工作,紧盯发展所需、未来所向、民生所盼,用改革扬优势、育新机、补短板、守底线,为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油菜花海,金浪翻腾。天汉大地,碧波荡漾。高质量发展正在集聚更广泛的势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汉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是汉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征途中交出的精彩答卷。2024年以来,汉中市突出抓发展增潜力、抓机制建体系、抓系统促集成、抓管理优服务、抓基层提效能、抓底线防风险,以改革精神推进发展、以改革思维推进创新、以改革办法推进工作,紧盯发展所需、未来所向、民生所盼,用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高位统筹、狠抓落实,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方式方法,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汉中市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要件抓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保持改革定力、锚定改革目标,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改革工作安排,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召开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的实施意见》,谋划提出429项改革举措,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底图、路径导图和施工地图,确保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在汉中落地落实。

滨江新区。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汉中市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对标党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围绕园区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民生福祉改善等重点领域,部署年度改革任务212项,市级领导领衔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科技成果转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重大改革项目,积极推进18项改革试点,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挺进。

汉台区信访接待服务中心。

抓落实是改革制胜之道。汉中市完善改革组织领导、谋划生成、任务分解、推进落实、成果推广五大体系,健全市委牵头抓总、深改委统筹协调、市级领导包抓、专项小组推进、职能部门实施的责任体系,实行有目标、有清单、有量化、有闭环“四有”工作法,构建起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体系,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汉中市强化“案例就是路径”理念,完善改革典型培育、总结提炼、复制推广等机制,常态化开展“改革小切口·发展大活力”专题宣传活动,通过中省主流媒体宣传推广改革工作260余篇,藤编非遗产业“五种模式”等18篇改革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一园一策”加快园区改革创新等2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降低“六个成本”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四微”模式等3个案例被评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11项改革被国家部委评为典型案例、10项改革在国家部委刊物上宣传推广,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培训暨工作推进会在汉中召开,市委改革办被评为2024年度地方改革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守正创新、改革赋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汉中市以思想引领变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激发活力,着力破除制约衡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协同促进、相得益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汉中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转化路径,常态化开展科技需求发布会、成果对接会、金融对接会和路演推广会67场次,转化运用科技成果381项。建立“3+高校院所+N”工作机制,成立秦创原汉中航空装备制造高能级科创孵化器(海南洋浦科创园)离岸创新中心,新培育中试基地4个,获批陕南首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省级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此外,汉中市创新实施青年干部“火种计划”,全市1081个“火种小组”、6700余名青年干部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前沿知识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创新,130余项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项目成果、工作改革成果。

汉中市“三项改革”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暨项目签约活动。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汉中市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创新“三边三倒”工作法,建立“储备提质、总量不减、调整一个、补充一个”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谋划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百亿级项目5个,产业项目263个,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创近年之最。深化领导干部“三个带头”机制,健全重大项目联审联保制度,推行项目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形成更多实物量、工作量、投资量。今年以来,275个新开工市级重点项目已开工225个、开工率达81.8%,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

汉中市重点产业链群专题推介会。

招商引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汉中市深化驻外招商机构改革,创新“一图四链三服务”机制,强化“快速决策+高效转办+全程服务”闭环管理,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流程服务保障,2024年新签约项目814个、总投资966.9亿元。完善产业链图谱招商机制,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招商地图,完善推介项目库、目标企业库,2025年举行汉中市重点产业链图谱招商专题推介会,集中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87.51亿元。建立资本赋能招商引资体系,设立10亿元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组建专业化金融招商服务小分队,构建起“招商服务+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立体化生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重点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强力驱动。汉中市健全五个千亿级、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制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推行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项方案、一套支持措施、一个链主领航的“五个一”模式,逐“群”梳理规划布局、逐“链”编制实施方案,创新产业链“整链包干、一链到底”推进机制,加快构建“5+3+N”现代化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推行“链主聚链属、主链拓支链”集群发展模式,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跨链融合、耦合循环。2024年新增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量居陕西省第1位,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功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园区是改革先行区、产业聚集区、人才资金密集区、创新发源地、现代经济思维和实践活跃地。汉中市“一园一策”制定改革方案,理顺园区和县区、政府和市场、管理和服务三对关系,完善内部管控、要素保障、人事管理三项制度,注重精准定位、建圈强链、科技赋能,推行全链条承接转移、跨区域协同招商、链主需求招商三种模式,略阳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培育洋县、西乡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特色专业园区数量达到7个,位列全省第二位。

国有企业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主力军。为了盘活低效国有资产、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汉中市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市属国企优化重组、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构建起“6+3”国企整体架构。2024年,完成42家市属企业和中省下划企业改制退出,32家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66.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4亿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汉中市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持续推进政务、政策、要素、法治、政商“五个环境”建设,有效降低时间、融资、用人、经营、机会、求助“六个成本”,2024年民间投资增长24.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58.2%。深化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线应答等模式,16项创新举措列为全省2024年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事项。完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准入即准营”改革,探索柔性执法、非现场监管等机制,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全市注册市场主体13.74万户,居全省第二位。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强调“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汉中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全域系统保护和生态整体修复,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打造生态园、文化园、幸福园多赢。

绿色是汉中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汉中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探索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新路径,国家级朱鹮保护研究中心落地汉中,长青自然保护区荣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汉江(汉中段)被评为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朱鹮保护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汉中市深化“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大力发展“五个农业”,推广以镇带村、村企合作、联村共建模式,所有镇村实现“五个农业”示范全覆盖,全市农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750亿元、同比增长12%,有机农业、设施渔业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勉县新街子镇日丽光合公司机器人种菜基地。

历史长河流过文化名城,珍贵文物映照古今文明。汉中市以山水为底色,以文化为基石,建立文旅农商交体养融合发展体系,培育发展“体育赛事+文旅”“全民健身+文旅”“户外运动+文旅”等融合业态,全市规上文化企业产值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方阵,兴汉胜境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汉汉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深挖非遗资源价值,创新“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发展模式,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探索交旅融合新路径,完善“快进、慢游、深体验”交通网络体系,走出“交通先行、交旅互促、融合反哺”的汉中交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略阳县徐家坪镇。

汉中市勉县阜川镇油菜花海

以民为本、可感可及,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民生领域,改革命题常出常新。汉中聚焦“民之所盼”,找准改革“靶心”,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一针一线绘就更好的人民幸福园。

留坝县营盘足球小镇。

深化就业创业机制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政策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推行就业服务进园区、进社区、进校园“三进”模式,打造汉中藤编等18个劳务品牌,以“更稳定的工作”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校内午餐午休实现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达标率达79.1%、居全省第一位,“双家访”经验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创新成立汉中技工教育联盟,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推行“产业+院校+机构”培训模式,建立汉中航空制造产业学院、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航空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陕理工智能制造工程和药学两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汉中市科技经纪人培训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医体验差、等待时间长等短板,创新推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门诊延时、日间手术室、互联网+护理等十项小切口改革,不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全过程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汉台区更是探索智慧医保改革,建立“医保+网格化”预警监测系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指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城市管理执法文书示范文本等系列文件,优化城管执法队伍作风素能提升机制,深入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服务群众面对面”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搭建“市级统筹—县区主管—镇街主战”三级贯通的矛盾纠纷动态出清治理架构,创新“2+5+10+N”入驻体系,建立预警研判、协调调度、督办问责、联镇维稳“四项机制”,推动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创新“五个坚持”举措,健全气象、水文、应急等领域信息共享和会商分析机制,推行“三必撤三必到三步法”“联防联控、联调联动”等制度,完善一键直达“穿透式”叫应机制,成功应对25轮降雨过程,守住了无人员死亡的底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汉中市将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与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守正创新,扬优势、育新机、补短板,突出抓发展增潜力、抓机制建体系、抓系统促集成、抓管理优服务、抓基层提效能、抓底线防风险,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落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供稿︱中共汉中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