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榆林:改革春潮涌驼城,踏浪前行风正劲

发布时间:2025-09-10 11:41: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榆林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紧盯市委确定的20件大事,将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精准谋划全市改革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持续显现,改革红利惠及于民。

 

改革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也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源”。

《坚持改革赋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成功入选全国30个年度市域改革案例,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构建起辐射陕甘宁蒙晋周边13个城市2000多万群众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医保基金“三结算”改革试点,为全国医保改革探索“榆林经验”;全力构建“前端治源、中端治症、末端治本”的“全链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为维护榆林社会和谐稳定筑牢防线……

榆林,正在以改革之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榆林经开区鸟瞰图。

加强统筹谋划,凝聚改革最大合力

牢记使命,锐意进取。

榆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谋划,落实主体责任,凝聚改革最大合力。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把牢改革方向。市委深改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践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新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坚决扛起改革政治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市委常委敢于担当、主动履责,领衔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县市区委书记抓改革工作述职制度,抓住改革“关键少数”,建立压力传导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动任务落实。市委深改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改革工作要点,坚持“应承尽承”,坚决承接好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要求。精心谋划自主改革,重点围绕制约榆林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民生难点堵点问题,紧盯市委确定的20件大事,形成2025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改革;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面向全市各级各部门征集“小切口”改革任务;全市改革任务分为重大改革、小切口改革和日常改革三大类,台账式管理有力推进。

创新工作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在全省首创设立改革创新奖励激励资金。打造榆林改革干部培训品牌,破解基层提炼总结改革典型经验难题。构建全媒体改革宣传矩阵,通过“电视+报纸+简报+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改革宣传工作。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陕西省深化政法改革工作现场会、中国(西部)氢能大会等重大活动先后在榆林举办,改革氛围日益浓厚。

一项项机制的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压紧,成为榆林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的强大制度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重点领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系统集成、协同发力。

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能化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加速迈进,新材料、智能无人机、氢能、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腾笼换鸟”推开产业园区改革,将“十三五”期间规划的44个工业园区撤并整合为23个,园区机构、人事薪酬、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改革加快落实。持续开展南部县产业振兴5项行动,2024年累计下达扶持资金31.31亿元。领跑全省亩均论英雄改革,横山区及7家企业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积极建设陕西省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城市,对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执行“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聚力发展开放型经济,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4.85亿元,同比上升29.66%,增速为全省第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4个增量配电试点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市场化交易电量达36.5亿度。

榆林市政务服务大厅。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围绕8个重点方面建立市级领导包抓机制。有力推出“红蓝章”审批、常态化联审联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全程帮办代办、数据壁垒、民营企业“三进一带”等六个“新突破”,着力推动营商环境在加快项目落地、部门协同联动、主动服务项目、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一网通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深化政务服务“受审分离”,扎实推行一窗办、限时办、容缺办、督查办,推动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码管地”等3项改革经验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建设典型。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探索“双碳”新路径,编制《2030年榆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与西北大学签约共建榆林碳中和学院、打造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推动煤炭有序减量替代,推行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供暖,成功入选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市。用能权交易、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成投运,25万吨用能权指标完成交易。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20个示范项目,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100万吨/年。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今日的榆林,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7%,“榆林蓝”成为抬头可见的风景;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6%,860万亩流沙被成功锁住,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传奇,获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全国“七一勋章”。

榆林中心城区榆溪河生态公园。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榆林以整市推进“三变”改革为抓手,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开,绥德县满堂川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聚力打造米脂县高西沟等3个全国乡村振兴楷模村,榆阳区赵家峁村等4个行政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府谷县木瓜镇、清涧县折家坪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神木市入选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宅改+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宅改+休闲旅游经济”等改革模式全国推广。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2024年全市2969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榆阳区古塔镇万亩杏树林。

靖边县海则滩镇马铃薯丰收。

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新活力。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2024年成功推荐9人当选“陕西好人”,获评陕西省文明实践“十百千万”创评项目示范中心1个、示范所12个。“一县一品牌”先后培育“榆小宣”“乡言乡语传党音”等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机制,绥德县义合镇、米脂县沙家店镇、榆阳区大河塔镇、榆阳区红石桥镇成功纳入第四批陕西省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街道)名单,全市199个乡镇(街道)建设综合文化站,市辖区5个榆阅空间城市书房全部对外开放。健全文物保护体系,陕西长城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

榆林市图书馆。

社会治理改革筑牢后防线。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获批陕西省诉源治理试点市以来,构建起“前端治源、中端治症、末端治本”的“全链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12309检察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实现联通,检察服务工作站入驻全市27个产业园区,实现“一站式”司法服务。完善“五级五长”治理工作机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创新开展“城管进社区,服务群众面对面”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服务、管理向社区倾斜。在中心城区、棚户区、社区等举办百场流动“夜大学”,帮助社区低收入、低文化层次人员等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认知。

“法治副校长”在郝家桥小学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党的建设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大事要事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全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等政策理论学习共计37期、3000余人次。深化“室组”联动监督,深化政治巡视,探索建立整改评估和问责机制,印发《榆林市开展“强化巡视整改工作流程指引”试点工作方案》,在市本级和榆阳区开展试点工作。推进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建设,“监务通”移动平台进入初试阶段。

榆林公安开展“三见警”巡逻工作。

鲜活的实践不断涌现,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筑牢民生保障,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榆林锚定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将改革推向纵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本。榆林全方位维护就业局势整体稳定,2025年全市统筹新增1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面向低收入群体招聘1300多名环卫工人,定向招聘80名符合孤儿条件的社区工作者,拟推荐一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应聘。实施技能培训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作为全国第三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城市及全省唯一的“双试点”城市,大幅提升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吸引力,有序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

“春风行动”暨“互联网+AI智慧就业”现场招聘会“直播带岗”。

教育提质,培铸未来之基。实施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工程,制定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榆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教师跨区交流等改革在全市推开。加强义务教育校共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大学区制等“紧凑型”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品牌学校引领优质学校,优质学校支援薄弱学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全覆盖。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示范”建设,推进职普融通。

横山区流动“夜大学”。

医疗升级,守护生命之盾。榆林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启动4家紧密型医联体,构建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为核心、辐射陕甘宁蒙晋周边13个城市2000多万群众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网络。提前完成DRG付费“四个全覆盖”任务。推行医疗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改革,目前全市三甲医疗机构已实现省内101项检验结果互认。创新推出药品“追溯码”与医保支付环节深度融合,解决慢特病药品“虚售”“串换”“回流”等违规行为。作为全国首批医保基金“三结算”改革试点城市,于2024年11月全力推进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即时结算、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最大限度压缩医保结算周期,全力推动医疗保障及时高效。

清涧县“养育未来”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内的孩子们正在做游戏。

“一老一小”,托举万家灯火。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18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8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56个社区食堂,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实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核拨首批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35个,提前完成国家标准。深化“教育+医疗”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佳县免费托育试点、清涧县“养育未来”农村托育模式,榆林首个市级公办普惠托育示范园“郡宝乐园”开园运营。

榆阳区明珠路街道建业路社区食堂。

一项项改革举措,顺应民意、贴近民生;一个个改革成果,强了信心、聚了人心、暖了民心。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榆林全市上下将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举全市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和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实干实绩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供稿︱中共榆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