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渭南市对标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改革“施工图”,乘改革之势、持改革之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被逐一破解,一批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成效逐步显现,一件件民生实事惠企利民,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改革,伟大时代的勇毅之举,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2024年,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亮点成绩单: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渭南市区鸟瞰图。
成绩的背后,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行动,也是全市上下合力推动各领域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攻坚的担当与作为。立足渭南实际,制定出台市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明确9个关键领域改革突破口,提出376项改革举措,推动多个行业领域实现深层次变革。聚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特色、创亮点、树典型,富平县治水经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韩城市“片区+中心村”政务服务、蒲城县“一会一室两小组”治理等一大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部委典型案例或在全省推广;大荔县坚持治沙兴沙并重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等5项改革案例被评为2024年度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一系列成果,见证着渭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足迹;不断突破,激荡起渭南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澎湃动力。
凝心聚力绘蓝图,坚持谋与干并重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越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越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共识。2024年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紧扣“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战略定位,强化改革的使命担当,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敢想善谋、真抓实干,在“谋”与“干”的改革实践中精进一步、深凿一层。
顶层设计,绘就改革“路线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制定印发市委深改委《2024年工作要点》《任务分工方案》,建立《年度改革任务台账》《重大改革任务台账》《“小切口”改革任务台账》《试点改革任务台账》,确定9大领域173项改革任务。始终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先后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4次,研究审议知识产权强市试点、物业“一费制”改革、公安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政策措施等改革方案14项,听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进展等情况汇报10个。
以上率下,拧紧改革“责任链”。严格落实“一把手抓改革、改革抓一把手”要求,健全领导干部改革主体责任和领衔推进制度,制定印发《领导干部领衔重大改革项目清单》,构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市级领导分工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重大改革攻坚任务亲自研究谋划、安排部署、推动落实,谋划推动深化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八大提升工程”等重大改革任务。其他市级领导同志主动认领、强力攻坚重点改革任务。
试点探索,积累改革“活经验”。全面加强试点工作统筹,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经验做法。2024年,全市共承担国家级试点20项、省级试点5项。其中不少试点为全国、全省探索了改革经验,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3项试点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肯定;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等5项试点在国家部委有关平台交流经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等17项试点成效在中省市媒体宣传推介。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随着改革推进机制的逐步完善,一项项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市上下坚定改革方向、保持改革韧劲,体系化抓推进、促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勇闯敢试开新局,坚持破与立并举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聚焦重点难点及“卡脖子”瓶颈,坚持破立并举,朝着难点上,向着深处改,形成多点突破、次第开花、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新型工业提速加力。以“工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蒲城特莱晶等50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秦电技术改造等17个技改项目建成完工,制造业投资增速达47%,居全省第一位,“西安—渭南—韩城”城际氢能走廊国家重点研发示范项目启动实施。新增中联液压挖掘机等省级工业精品10个、大鹏航空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户。135户企业荣获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证书,3D打印双创基地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
北人印机凹版印刷机生产车间。
开放融合不断优化。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四期100名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顺利结业。首届“一带一路”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6.9亿元、增长5.7%。西延高铁富平段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60.3%。签订《新一轮渭南福州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苏陕产业合作到位资金32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推进“二十条举措”落地见效,高标准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项任务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以“一三五一”工作法,不断厚植营商环境“沃土”。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全市63宗地2915.006亩实现“交地即交证”,22个项目4276套完成“交房即交证”;全市206个金融顾问对接企业1841户,提供各类贷款111.61亿元,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智慧海关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签发原产地证书金额4.9亿元,帮助企业享受关税优惠1681.4万元。
科技创新动能持续释放。坚持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揽,加快渭南农业创新谷、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秦创原增材制造等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持续深化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413.11%,15项成果获省科技奖,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优秀单位。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探索“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模式,累计孵化企业93家,落地投产8家,成功培育114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2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189支“新双创”队伍,引育国内外高层次人才922人。石羊农科在新三板挂牌。农业领域实现25项技术创新,选育出9个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深化“千万工程”实践,统筹资金11.08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882个,建成省级示范村72个、市级重点创建村105个。34.5万脱贫人口实现就业,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村达到247个,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67%。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夏粮播种面积438.96万亩、总产130.15万吨,面积、产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澄城县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富平山羊奶”“富平柿饼”“大荔冬枣”3个农业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市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99亿元。
富平县加快实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化体制改革活力释放。全力推进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形成现代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娱演艺、赛事经济6条产业链。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活动等“国字”号文旅大会成功举办,新增4A级旅游景区1家。华州区影桥皮影文化园被文旅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华阴市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潼关古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全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0.1%和17.9%。
潼关古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生态屏障有效筑牢。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渭南市大荔沙苑保护条例》正式发布,治理历史遗留矿山2100亩,防沙治沙1.5万亩。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完成营造林46.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1%。国考控断面稳定达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平方公里,河道非法采砂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9万千瓦,居全省第二、关中第一,发电利用率达到98.5%。富平县“固土保水”做法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受到中省肯定。澄城县纳入国家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华州区、合阳县获评首批全国节约集约示范县。
黄河渭南段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渭南城区以治水为牵引推动生态振兴。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创新提出“校招共用”“市引县用”,建立“按需引才、精准育才、科学用才”工作链条,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建立4家渭南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渭南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定制”,帮助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渭南技师学院分别成立事业人才发展院和产业人才发展院,重点引进培养了一批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优秀人才和急需紧缺产业人才。
一项项创新务实的改革举措、一次次奋发有为的改革实践,进一步打破了制约束缚、释放了发展效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有了沉甸甸的份量,在秦东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担当作为惠民生,坚持呼与应并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渭南市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深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全力以赴推进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小切口”改革,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组织书记、校长议事制度,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深化“崇贤尚德·人文渭南”德育品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完善重点人群关心关爱机制。启动基础教育增量提质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2.2万个,提升改善50所学校办学条件。
渭南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健康渭南更加可及。全面推进“健康渭南”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渭南市中心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围绕功能定位,强化市县联动。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公立医院治理效能;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协调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持续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延续护理、上门护理等服务。与北京儿童医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建成,“县管镇聘村用”招聘医疗人才169名。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全年基金支出降低15.3%。
养老服务更加暖心。全力实施“福地享老幸福365”改革,科学规划和建设镇(街)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托、日托等多种基本养老服务及文化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新建改造镇级养老服务中心31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6000户、开办老年助餐点50家,成功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临渭区三贤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集体生日会。
就业保障更加坚实。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牵引,健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监测和联系服务制度,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在重点产业园区附近设立人社便企服务站点,拓展民生直达、政企智联服务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推动涉企高频服务事项就近可办、便捷快办。选树推介特色劳务品牌,“怀德家政师”“博思特家政”等家政品牌在全国大放异彩,创建市级劳务品牌34个,涉及农业机械应用、种养类、餐饮类、食品加工类等10个类型,就业规模24.2万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建立起企业用工和毕业生求职“双数据库”。新改建零工市场14个,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深化党建引领城乡“治理一张网”,构建“132”工作体系,通过“盯前哨、优中枢、重联动、强末端”四步工作法,实现了社区服务零距离。合阳县深化党建引领“五项行动”基层治理改革,增强稳定发展“内核”实力。蒲城县深化“一会一室两小组”治理机制,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华州区打通城乡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转变。富平县持续开展“城管说事室”改革,共解决问题4110件。市公安局创新推行“交巡合一”警务机制改革,实现交管、巡控“1+1>2”倍增效应。
合阳县甘井镇乡村“说事室”调解邻里矛盾纠纷。
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贴民意、暖民心、解民忧,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全市上下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
笃行谋新篇,奋楫正当时。站在新起点,渭南市将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不动摇,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渭南实践将动力十足、活力澎湃,不断铺展开新的壮美画卷。
(供稿︱中共渭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