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铜川:改革破冰,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09-09 16:59:2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铜川上下紧握改革这把“关键钥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画卷上绘就了壮阔的改革新图景。

 

2024年,铜川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大任务+小切口”相结合,推进市县两级重大自主改革及“小切口”改革36项。“探索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圈’出好生活‘铜’享幸福感”典型经验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典型做法汇编》,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7项典型案例被陕西省金融委发文推广并在全国性会议做经验交流。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2项,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新增省级改革试点3项,入选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获批省级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印台区获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铜川市区新貌。

谋篇布局,凝聚改革发展拳拳合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改革要深化,谋篇布局是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铜川市对标对表确定了398项具体改革举措,为未来五年制定了详尽的改革“作战图”。为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铜川市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和铜川先锋行动,扎实开展“六个一”攻坚行动破解基层党建“六不”难题,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基层党建全领域过硬、全市域建强。创新实施“雏雁计划”,从高校返乡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等人员中选育具备一定致富带富、服务群众能力的本土青年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024年11月7日,铜川市召开人才兴铜暨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推进大会。

更严密的监督机制,为改革保驾护航。铜川市聚焦破解监督办案实践难题,深化组织制度创新,持续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制度机制,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动态清除、常态惩治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和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统筹各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建立16个协作片区,综合调配力量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有效提升纪检监察工作效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破题,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春水”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铜川市聚力攻坚、靶向突破,紧盯营商环境、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以改革“破题”,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铜川着眼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市场主体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一网通办”率超过93%,省内外20个地市实现跨区域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市、区县积极探索,推出200余个特色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办事流程更简化、政务服务更高效。

此外,铜川市创新推出助企惠民增值服务包,拓展增值政务服务场景,实现“信用赋能、数字赋能、增值赋能”,提升营商环境“新质服务力”。突出“五个精准”,提升“人社工作进园区”服务实效。聚焦企业和群众的司法需求,通过持续深化制度建设、做好数字赋能、加强司法服务、提升执行力度,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动能。积极推动税费服务转型升级,创响“铜新帮”服务品牌,以评促改促优,用“好差评”换“更好评”。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铜川着眼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完善铝及铝合金、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4年全市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增加值增长62.4%,光电子产业链增长39.2%,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增长25%,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增长16.9%,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铜川成功打造全省最大的铝材加工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铜川市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光电子集成产业园。

民营经济彰显韧性。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铜川市实行项目建设“五抓五比”等机制,将民营重点产业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计划,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行“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等政金企对接模式,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全市90%以上许可事项实现零费用办理,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202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2.9%,成为铜川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铜川获批创建陕西省首家农高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铜川市着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四讲四比”为实践路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成功经验。农业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全市40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安装物联网设备130余套,建成农业数智综合管理平台,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宜君县旱作梯田地膜玉米。

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协同共进。着眼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聚焦建设美丽铜川,铜川市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工业领域和建材、有色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数智“串联”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末梢,“铜川标准”纳入全国危废数智化管理团体标准。美鑫公司、冀东水泥、尧柏水泥3家企业获评省A级能效示范企业,秦瀚陶粒、尧柏水泥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市空气质量在关中6市区和汾渭平原15市区中位居“双第一”,岔口断面水质优于国考2个类别。

文化体制改革走深走实。铜川市以“实”学筑牢思想根基、以“实”干展现担当作为、以“实”招压紧责任链条,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文旅项目提质增效。王益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题材打造重点舞台艺术作品,耀州区“马灯闪耀”红色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铜川有戏”演出现场。

科教引领,彰显创新发展强劲动能

改革添动力,创新有活力。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等关键领域改革,铜川进一步点燃区域创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其基础在于教育。铜川市着眼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全面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全省唯一市县代表在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上分享经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激励办法,激发了普通高中办学活力,全市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24年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高10%,达到76.53%。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与耀州中学联合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为职普融通探索出了新路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铜川市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与13个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47家企业与30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承接科技成果合作项目超50项。获批创建铜川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印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陕西省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创新中心,19家企业研发机构获得省级备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4项,填补国内行业空白2项,12GW单晶电池项目成为陕西省电池行业首个废水“零排放、全回用”标杆。

人才是推动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铜川深入推进“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举办首届“铜川人才周”系列活动,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进秦创原铜川“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入选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推行“人才+技术”“人才+项目”“人才+专班”等模式,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万余人,人才建设扎实有力。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开展全市首批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拔尖人才优才卡评定发放,提供“线上 + 线下”的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铜川安心创业、实现价值。

精准落棋,改革成果增进民生福祉

改革定向,落棋当准。铜川市聚焦就业、医疗、文化服务、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改革红利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

就业方面,为破解“就业难”,铜川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倾心打造“铜川有活儿”线上平台和“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线下平台,为劳务双方提供便捷的服务。“铜川有活儿”平台累计发布就业岗位74766个(次),“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推行城镇困难人员“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探索“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发“铜易就业”信息平台,建成辐射全域的零工大市场。王益区红旗街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3+N”工作模式获评全国总工会重点工作创新典型案例,为促进就业、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医疗健康方面,铜川锚定建设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夯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基座,全市49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标准以上,其中4家获得国家推荐标准。不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托育机构数量从7个增加到34个,托位达到2280个,建成医养结合试点医疗机构21家,探索出多种医养服务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在全市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模式。持续深化第一村医派驻制度,已惠及20余万基层群众。市县乡村四级建成孙思邈中医堂221个,织密织牢中医药基层服务网底。建立健全四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铜川市不断健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及以上等级占比提升至50%。建立6个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拓展了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印台区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数字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铜川市书画公园。

平安建设方面,铜川市持续推行“一引四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和“三进两联一引”多元解纷机制。2024年法院诉前成功调解案件5994件,调解成功分流率同比提升19.45%。加快政法科技智能化建设,数字检察“快递行业无证驾驶行政检察监督诉讼模型”入选2024年度全省检察机关重点应用模型,公安系统自主研发的“网络水军违法线索发现”数据模型被公安部推广。公安机关受立案、刑事案件“两统一”改革,有效提升了案件办理的效率和质量。建成多个“暖心会客厅”和“暖心警务会客角”,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铜川市法律援助中心受理农民工案件。

大胆实践,探索改革发展有效路径

试点即机遇,铜川市积极建设陕西省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和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镇村全覆盖,创新推出20余种特色信贷产品,打造了普惠金融改革“陕西样本”。各金融机构协调联动、多点发力,谱好支付服务“四部曲”,提升支付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以点带面、片区联动、辐射引领、共同提升,着力抓好中医药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服务模式、管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五大传承创新任务落实落地,取得良好成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开展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建设,宜君县、印台环保产业园被命名为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县区、园区,冀东水泥万吨线碳强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聚焦打通发展堵点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铜川市推出一系列“小切口”改革:为优化发展环境,探索行业“综合许可证”改革,推行“一企一策一专班”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建成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探索“村企共建共兴”新模式,构建“1+2+3”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新模式以及社区“信用+”融资服务新模式。基层治理方面,打造为民服务网上群众工作部,12345热线总体办结率99.16%,回访满意率99.67%;调审衔接、立审衔接、审访衔接、审执衔接“四位一体”推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创新公安巡逻防控勤务模式;建立“1+2+4+N”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耀州区“三变一带”蹚出以工代赈新路子,王益区探索政务、警务、社会事务相融合的多网合一基层治理新模式,宜君县尧生镇探索实践“网格化搞服务巷长制抓推进”的基层治理模式,新区锦园社区探索推行“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基层治理模式,印台区红土镇探索推行“分诊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小切口”撬动各领域改革纵深突破。

回首来时路,栉风沐雨不改初心如磐;展望新征程,砥砺前行不负灼灼韶华。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铜川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在各领域持续推动改革攻坚,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

(供稿︱中共铜川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