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陕西省立足科教优势,首创“高校招聘、校企共用”引才用才新机制。政府补贴高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实现人才与项目共融。该模式已集聚362名人才,突破68项技术瓶颈,新增产值超12亿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陕西方案”。
近年来,陕西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党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建立高校引进、高校与企业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为推动全省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一批优秀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王文毅博士团队与陕汽集团联合开展整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电磁兼容试验。
以高校平台为依托,提升企业引才聚才能级
立足陕西知名高校吸引、集聚人才优势,支持高校专门引进符合省内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校企共建平台创新需求的人才,以及独立引进并以校企合作科研攻关方式服务企业创新需求的人才,即“校招共用”人才。各高校大力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知名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中的高层次人才及知名大学或全国“双一流”高校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博士毕业生。为调动高校引才积极性,党委、政府给予高校“校招共用”引进人才年度薪酬50%、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经费补贴,连续补贴3年。对省属高校引进“校招共用”人才无编制的,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陕西省20所高校已与300余家企业达成“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合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62人,其中一半为海外人才,政府投入支持资金约1亿元,有效降低了高校引才成本,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
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推进重点领域科研攻关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与全省3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校招共用”为纽带将技术需求端和人才供给端有机结合,实现了人才和项目的精准匹配。“校招共用”模式实施以来,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解决合作企业技术瓶颈问题和科研项目攻关过程中均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校企联合研发平台25个,每个平台投资均不少于1000万元;高校独立引进的人才以横向项目合作方式服务企业创新项目329个,每个横向项目研发经费均不少于150万元。“校招共用”引进人才已突破企业研发难题68项,服务企业新增产值12.76亿元,新增税收4435.33万元,新增就业2228人。比如,陕西省能源化工重点产业链企业——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碳捕集与绿色转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引进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某博士后,快速融入企业技术瓶颈需求研发,完成某高精尖技术的产业化探索,形成可工程化的工艺体系,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攻克了技术难题。
以引进人才为桥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加大对“校招共用”引进人才的支持保障力度,规定入选人才除聘期内可享受高校同职级或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及科研资源,按照相关规定享受高校同类人员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保障政策外,还可享受省级人才计划的倾斜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校招共用”引进人才,可按规定直接考核认定晋升高一级或“越级”职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校招共用”引进人才可直接链接高校与企业,依据企业科研实际需求助推高校导师团队、仪器、设备等资源向企业集聚,全方位提升企业科研攻关实力。同时,带动高校教师总结出基础研究的共性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的前沿研究问题,为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西安交通大学引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某博士,带领由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3人团队,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集成冷却项目台架实验,有效解决了企业在该领域实验能力较弱的问题。借助导师团队力量,促成某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可进一步促进该技术在国内及欧洲高端市场的应用。
以专班推进为抓手,确保“校招共用”模式落地
制定印发《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实施办法(试行)》,在陕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工作专班,主要负责研究重要事项,解决重大问题。陕西省委人才办具体负责协调建立“校招共用”合作关系推动相关支持保障政策落实。“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工作采取常年接受申报、定期组织评审的方式开展,组织专家重点围绕引进人才的科研攻关能力、与企业合作的契合度及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评审,深入考察了解,依据评审结果及人才实际到岗情况,兑现支持政策,并常态化跟踪评估成效。评审坚持以实绩为导向,突出考察申报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对论文、奖项的要求。入选的人才通过长期驻企服务、在校企共建平台工作、参与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未来,“校招共用”引才用才这一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推广和应用,使陕西省科教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推动优质人才要素向重点产业链集聚,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在探索推广过程中,“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也给人才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一是要强化以用为引理念,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引才的核心目的在于用才,人才工作只有与产业、项目、资源、区域战略布局充分对接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地方可以聚焦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打造与区域创新高地、人才集聚平台联动发展的模式,加快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国内外一流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在此基础上,也能借助平台发挥“以才留才、以才育才”的人才群聚效应,主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扎根落户。二是要紧盯市场需求导向,创新引才用才模式。要始终遵循市场和人才发展规律,突出企业在招才引智中的主力军地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人才引进要从企业需求出发,政府要善于借助市场化手段,努力搭建事业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对接各类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做到软性管理、弹性使用、个性服务,不断激发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三是要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放大人才品牌效应。从长远来看,要引进并留住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政府必须主动发力,特别要持续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工作合力,不拘一格打造引力强、生态好的区域人才工作品牌。政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服务等方面要当好“靠山石”,聚焦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做好全流程服务和多元化资金支持,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为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良好氛围。(供稿︱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