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巩固提升示范区建设成果,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延安样板”

发布时间:2025-09-09 10:59: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延安市委、市政府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成果,依托示范区建设政策支持,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主阵地、先行区和试验田”。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是国家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重大改革任务。

整治提升后的宝塔山新貌。

国家文物局于2019年底全面启动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后,延安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申报,在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与专业指导下,经过多轮评估、复核,最终成功入围第一批示范区创建名单,是唯一革命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城市。

延安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

《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正式出台。

延安市现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革命类纪念馆19座,馆库藏革命文物4367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1件(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处。

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涉及的56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和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典范”四大战略目标初步实现,探索形成了“六项机制抓保护、六个融合促发展”的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验做法。2023年底延安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评估验收,并于2024年初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延安市人民政府“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2024年9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正式开放,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点挂牌。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延安做法”

“六项机制抓保护”:一是建立法规保障机制。配合省人大出台的《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制定实施办法;编制《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和市文物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管理机制,各县(市、区)均挂牌成立文物局,设立文物保护中心。三是健全整体保护机制。坚持老城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周边只拆不建原则,先后投入128.71亿元,动迁7.6万户28.9万人,完成宝塔山、杨家岭等旧址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建设。实施西北局、南泥湾革命旧址等片区保护项目,为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腾出更大空间。累计投入13.55亿元,维修保护107处市保以上革命旧址。四是完善安全长效机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制度,实施督察巡查机制,夯实文物、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司法保护等工作,实施“三防”项目61处,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五是实施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寻根溯源活动,目前已与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100多个历史传承沿革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六是构建立体展示机制。按照“综合博物馆+专题类纪念馆+旧址”展示方式,实施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级博物馆改陈布展,让革命文物“发声”、历史资料“说话”,抗大纪念馆、“三战三捷”纪念馆等5座场馆建成开放。

示范区牌子

“六个融合促发展”:一是注重革命文物与教育培训融合。依托丰富的革命旧址,形成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为龙头,延安大学、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市委党校为基地的全国一流红色教育培训品牌。累计承接培训2万余班次,培训104.3万人次。二是注重革命文物与文化旅游融合。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景区建设、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打造以延安城区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带,以红色之旅、祭祖康养之旅为主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延安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0亿元。三是注重革命文物与乡村振兴融合。坚持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思路,积极发展“红色+农业”“红色+研学”模式,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等22个村入选中组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四是注重革命文物与城市建设融合。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圣地河谷·金延安”“万达红街”“南泥湾红色小镇”等红色文化主题街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凸显红五星、窑洞等红色革命元素,构建革命圣地城市意象。五是注重革命文物与社会事业发展融合。弘扬传承延安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2019年整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和“双高双普”验收;传承白求恩精神,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打造“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医改先进市、健康中国年度标志性城市等荣誉。六是注重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融合。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和芦山峁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清凉山万佛洞石窟等5处“国保”石窟数字化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革命文物独特价值持续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更加靓丽。

延安博物馆开馆仪式。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保护好革命文物。认真落实延安革命文物保护法规条例,编制出台的《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落实国保、重点省保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转变理念,经过与国家文物局协调对接,批复通过了延安革命遗址典型窑洞建筑研究性保护工程,重点支持延安革命文物防灾抗灾能力研究。截至2025年5月,延安全市13个县区8545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点已全部完成现场复核,现正在加紧开展“回头望”专项调查。为解决延安重点文博管理单位工作任务量大,人员力量不足、人才资源不够等问题,陕西省委编委会批复同意将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6个正科级旧址管理机构升格为副县级建制机构。创立“公众责任险”,将12处革命旧址及纪念馆纳入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险覆盖范围,实现“风险共担+快速理赔”,文物安全“三防”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2024年讲解员培训班暨讲解大赛。

管理好革命文物。推进布展项目,完成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陈列布展并对外开放,延安博物馆于2024年6月落成开放,延安新闻纪念馆改陈提升项目稳步推进,延安文艺纪念馆、甘泉博物馆获评第五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成功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系列活动,2014年6月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合作,优化提升王家坪革命旧址复原辅助陈列,圆满完成中央军委政治会议接待任务。打造精品展览,“延安十三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2024年举办“新中国文艺从延安走来”“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精神标识主题展等30余场临展巡展,邀请文艺名家大咖走进旧址与纪念馆开坛讲座。举办全市讲解员业务提升专项培训班,印发《讲解员业务比赛获奖奖励办法》,探索《讲解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艳荣获“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一等奖。

延安博物馆举办“经天纬地、照临四方——精神标识”主题展。

运用好革命文物。加强馆校馆际合作,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名单;加强与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究专家委员会;加强与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合作,提升两地示范区创建成果和转化水平;与中国外交培训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17所院校新建合作关系,成功举办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2024年讲解员培训班暨讲解大赛、“对话延安·讲述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强化和拓展与革命旧址传承单位的合作,并形成互动机制。精心拍摄制作“足迹”“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宣传短视频,协助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拍摄制作“延安精神 光照千秋”“讲不完的延安”等纪录片、专题片40余部。2025年延安精神宣讲团分别赴广东、榆林、西安等地共计开展系列展演活动11场次,受众5000余人。

利用好革命文物。统筹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与中心城区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延安红色(影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提升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地5A级等景区品牌影响力,成功创建南泥湾4A级和延安鲁艺旧址3A级旅游景区。加强数字赋能,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公司在沉浸式体验、共享AR与人工智能讲解器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推出“长安通”革命文物数字交通卡和宝塔、“七大”礼堂造型创意雪糕、“小青马”文创产品。延安市2024年共接待游客473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69%。

王家坪革命旧址军委会议室改陈提升后。

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延安市委、市政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省文物保护工作新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事业提供延安经验,贡献延安力量。(供稿︱陕西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