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9-09 10:28:2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近年来,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某科研单位,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及系列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机构,创新实力雄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院所等掌握大量科技成果,然而过去不少成果被束之高阁。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中“揭榜”了三项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任务,迈出了改革的关键一步。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综合研判、系统评估,在全省启动“三项改革”试点工作。

位于西咸新区的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

截至2025年6月底,陕西省已有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4.2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597家,67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习近平总书记作序的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被中央科技委简报刊发推广。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陕西作为西部唯一省份发言,介绍“三项改革”相关情况。

主要做法

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坚持高校院所等改革主体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科技、教育、卫健、军民融合、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指导,积极跟进服务,帮助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三项改革”。

打出政策组合拳,做好“三项改革”顶层设计

“三项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推广阶段。陕西省在总结“揭榜”高校改革经验基础上,出台推广“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召开全省试点经验交流会,全面部署试点推广工作。2022年底,实现了综合类、理工类高校“三项改革”试点全覆盖,省科学院主动参与改革。二是扩面提效阶段。召开省委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制定《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配套形成“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7个工作指引。2023年11月,“三项改革”扩大至省属科研院所,试点单位达到93家。2024年2月,新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施行,“三项改革”相关举措固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三是全面深化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陕西及时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会,制定《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新二十条”),并在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的实施意见》中对“三项改革”作出部署,推动“三项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央驻陕科研单位,试点单位达到201家。

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三项改革”多元路径

陕西省鼓励“三项改革”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探索出“三位一体、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母体控股”模式(“三位一体”即科研、中试、产业化),累计培育45家科技型企业。“一所”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探索出“开放办所、五一融合、国有参股、股权激励、市场机制、择机退出”模式(“五一融合”即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投资孵化科技企业556家、总估值6799亿元。“一校”即西北工业大学,探索出“三个一”的模式(即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将422项专利技术作价7.81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78家,其中7家省级“链主”企业,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32.76亿元。“一港”即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出“1121”模式(即“一中心”,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研发中心;“一孵化”,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两围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一共享”“校招共用”的人才共享机制),与241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92个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在陕孵化企业268家。“一企”即陕西煤化工技术研究院,探索出“行业研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资本运作”模式,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600余项,开发高技术产品100余种,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

陕西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集中路演活动。

构筑资源集聚地,保障“三项改革”推进需求

在推进“三项改革”中,陕西紧紧依靠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充分发挥聚集资源要素作用。具体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依托,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以参与改革的高校、院所、单位、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便利化、高效化、精准化、常态化科创服务,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截至2024年底,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累计服务创新主体3.4万余次,对接科技成果5000余项;秦创原网络平台共享大型仪器1.65万台/套,累计开展检验检测1.2万余次、交易金额超过4.7亿元,依托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697项,成功撮合技术合同1008项、金额5.45亿元;秦创原发展公司整合各类科创服务机构700余家,服务创新主体1.16万家,“e起创计划”入孵企业总估值超过110亿元。此外,成立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建成15家秦创原工作站,选派52名科技经纪人入驻高校挖掘成果、对接需求,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98支,认定省级技术经理人1292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畅通创新全链条,放大“三项改革”撬动作用

陕西坚持链式思维,以“三项改革”小切口撬动创新发展大突破,努力打造“研发深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全链条。一是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模式,支持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某中央在陕单位探索将部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西安、咸阳开展“先投后股”试点,遴选22个优质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上线运行“先使用后付费”平台,已有401项优质科技成果公开发布推行,签订许可合同2453.6万元。二是布局科创载体。坚持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推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类科创载体。截至目前,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9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3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173个。另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在孵企业及团队近2万家。三是建立路演平台。搭建科技成果与资金、资本、市场的桥梁,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动,形成“每周发布+月度专场”模式,帮助路演项目获得融资超过67.78亿元。布局建设14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24个中试基地,建立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双向”快速响应机制,组织对接37次、推介成果及需求130项。四是强化企业培育。制定《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以组合式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

改革成效

通过“三项改革”,陕西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推动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赢得了研、企、金、政等各方认可和参与,改革的“小气候”正在演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通过“三项改革”,广大科研人员身上束缚着的“细绳子”得到有效解除,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积极带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一展身手,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退休老教授赵玉清72岁“挂帅出山”,创办埃恩束能碳基技术公司,生产的非晶碳基薄膜制备装置国内技术领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师生双创人数达3500余人,近两年吸引高层次双创人才371人,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

技术人员在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区作业。  摄影/袁景智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通过“三项改革”,大量处于“沉睡”状态的创新成果被“唤醒”,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壁垒被打通。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31.38亿元,同比增长17.24%,较2021年翻了一番;2024年全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404.62亿元,两年增长87.4%。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显示,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位居全国第3位,数量居全国第4位。在此带动下,2024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同比增长0.48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4位。

赋能创新主体培壮

通过“三项改革”,大量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有力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有力带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达到1.9万家、同比增长1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同比增长25%。全省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家,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52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到500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6家、均居西部前列,由“新生灌木”和“参天大树”组成的“热带雨林式”科创体系呈现勃勃生机。

立芯光电推出新一代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

促进创新生态优化

通过“三项改革”,将专利从一张证书变为可转、可投、可用的一块“金子”,使科研“陕军”成为资金资本追逐的新风口,形成了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038.6亿元,完成投资113亿元,带动其他投资580亿元,实现5倍放大效应,在陕私募基金1199只、总规模达到1263亿元。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陕设立科技支行或其他专营机构,新发行70余款科创信贷产品,并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一大批曾经“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迁陕西。

牵引创新区域协同

通过“三项改革”,有力推动了西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了西安科技创新的辐射力,2024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推进“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全年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96家,招引科创类项目605个、总投资1594亿元。形成了“协同共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光子、氢能、新材料、增材制造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优先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按产业领域集群式转化,光子聚集区已汇集光子企业168家,贡献产值近200亿元,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省际、国际跨区域技术交流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陕西输出西部、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5.51%、17.24%、215.82%。(供稿︱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