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陕西省委深改委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专项小组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完善,三大区域联动深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为构建陕西优势互补、融合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10月,陕西省委深改委成立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一年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专项小组联络员单位职责,聚焦《〈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的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围绕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城乡协同发展重点,会同各成员单位对标改革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推动任务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陕北地区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猛。
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陕西全面整合省级区域协同发展议事协调机构,成立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国家区域战略落实、省际交流协作和省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工作。“十四五”以来,先后制定出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关于构建支撑有力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着力缩小“三大差距”的意见》《关于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政策文件,印发实施《陕西省西部大开发“十四五”工作举措》《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见实施方案》,《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加快完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
三大区域联动持续深化
以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为核心,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逐步形成深度融合、竞相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体系建强成势,关中创新要素与陕北能源资源、陕南生态资源深度融合,陕西全省范围布局建设21个秦创原创新产业聚集区,推动34条重点产业链赋能发展。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关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有效实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等一批“西安总部+咸阳基地”项目落地建设,西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1875万人、GDP达到1.68万亿,兴化集团启动搬迁榆林,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商洛纳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关中区域科技创新的聚合效应初步显现。
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关中、陕北、陕南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1775.87亿元、9932.04亿元和3830.72亿元,占陕西省比重分别为61.27%、27.94%、10.79%。关中地区依托丰富的科创资源,不断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扎实推动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培育步伐,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带动咸阳、辐射关中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陕北地区2024年天然气产量359.21亿立方米、生产原油2447.3万吨、煤炭产量7.8亿吨、发电量达3174亿千瓦时,能源基本盘保持稳定,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千亿级陕煤榆林化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健康发展。陕南地区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新型材料、绿色食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左右。
互联互通水平有效提升
陕西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区域间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西延、西十等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高铁建设总里程1010公里,在建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52公里,24条国家高速公路和全国路网融为一体,公路总里程超过19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截至2024年末,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348.7公里、2537.9公里、1866.2公里,公路里程分别达到6.88万公里、5.50万公里、6.64万公里,路网密度分别约为133.92公里/百平方公里、65.58公里/百平方公里、94.7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路网互联互通水平极大提升。
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衡
陕西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为目标,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偏远区县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三大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等化。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53%,城区学校数增加267所、乡镇学校减少2439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比例达到93%,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下降至0.18%。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大幅健全,西安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有序推进,累计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119个,147项医检结果全省三甲医院互认。
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
陕西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相结合,推动三大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扎实推进秦巴山区生态保护,牵头建立七省(市)保护协作机制,加大秦岭区域尾矿库治理和生态修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超过99%,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在全国推广。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启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陕北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荒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以关中地区为重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2024年重污染天同比减少6.4天,优良天同比增加11.7天,空气质量达到国考以来最好水平。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绿电装机绿电总装机达617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9.9%,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实现新突破,榆林和西咸新区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
陕南地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城乡区域实现协同发展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陕西省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4%。精准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双10条”,完善“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科学划分县域类型,建立县域首位产业项目库,统筹推进产业培育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1.68万亿元、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均值突破200亿元,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域达2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四大类17个领域,积极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末,83个县(市、区)常住人口207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2.51%,城镇化率达到50.8%。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一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立足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不同发展基础,加强统筹和政策引导,通过实施强化龙头引领,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源;突出产业协同,促进跨区域联动发展;提升承载能力,提高区域协调整体性;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等举措,构建优势互补、融合联动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供稿︱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