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安乐皆由治。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能最为深刻感受现代法治所带来的安定和谐温暖的“神经末梢”。2022年以来,西安碑林法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司法职能、锐意改革创新,超前布局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以“无讼社区”创建为抓手,坚持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创建“5+1”工作机制,支持配合社区共同筑牢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以司法指导赋能提升基层社会自治活力,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合同贯穿群众日常生活与经济往来,在租房、教育培训、商品买卖等场景中,合同纠纷往往直接牵动群众“钱袋子”“日常事”。碑林法院聚焦这类高频民生矛盾,干警队伍常态化下沉社区,通过现场答疑、普法宣讲、维权指引,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既为个案纠纷提供解决方案,更向社区居民普及合同法律知识,以法治力量守护群众合法权益,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租赁合同纠纷——厘清权责,守护“安居”权益
在一次常态化走访中,居民赵先生带着朋友的难题前来咨询:其朋友租房到期退租,房东以“沙发变旧”“卫生间清洁不彻底”“厨房瓷砖有裂缝”为由,拒绝全额退还押金,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干警在查看租房合同照片后发现,合同上有一条关键手写补充条款:“租赁期间房屋及设施若出现损坏、污渍或贬值,房东有权扣除全部或部分押金作为赔偿,具体金额由房东评估确定。法院干警从法律层面层层剖析该条款,指出该条款严重失衡,相当于给房东‘任性扣押’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496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的,该条款无效。同时给出明确维权路径:“先尝试与房东协商,明确告知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若协商不成,准备好视频、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材料,向房屋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会支持合法权益。”最后干警还面向在场居民普及租房维权“三要点”:签约前细看合同,对“模糊扣押条款”坚决说“不”,要求明确损坏标准与赔偿比例;入住时拍摄全屋视频留存原始状态;退租时同步记录房屋情况,避免“口说无凭”。
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破解“预付跑路”,护航消费权益
“孩子书法课还剩30次没上,老板就失联了,关门闭店、电话拉黑,我找谁维权啊?”
碑林法院干警在社区常态化走访中了解到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经详细了解,社区内这样的矛盾纠纷实非孤例,法院干警当即在社区展开一场聚焦预付式消费维权的法律咨询活动。
法院干警耐心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最高院新颁布的预付式消费相关司法解释,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进一步提出“三步维权方案”:第一步,证据固定,保留合同、付款记录、剩余课时证明及商家失联证据,如闭店通知、微信聊天记录等;第二步,快速投诉,通过12315热线或12345政务平台投诉,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协调商家进行退款;第三步,司法兜底,直接起诉商家,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提交材料,适用小额诉讼等简易程序快速立案,主张退还剩余费用及合理利息。
同时,法院干警针对常见的预付式消费列举实际案例。如健身机构在合同中规定“一经办卡,概不退费”,这属于典型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该条款应属无效;再如,培训机构随意更换授课老师,影响教学质量,也构成违约,消费者可要求退款或赔偿。大家纷纷感叹:“原来预付式消费里有这么多门道,今天算是学到真本事了,以后维权心里有底了!”
买卖合同纠纷——化解“货款拖欠”,保障经营权益
7月18日下午,西勘社区活动室里,碑林法院干警刚摆好普法宣传桌,居民王先生就攥着一张泛黄的欠条小跑过来,语气急切:“法官同志,您帮我看看,四年前我给同乡送种子,四万多块的货,到现在钱还没要回来,现在人也找不着了,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这钱还能要回来吗?”
干警接过欠条仔细查看后,先给王先生吃了“定心丸”:“您这种情况完全满足起诉买卖合同纠纷四个核心条件,不用怕维权无门。”
“真能告?”王先生的手指在欠条边缘搓来搓去,“就这一张纸,啥也没写清付款时间,够吗?”
“这是重要证据,但最好能‘补强’一下”,干警们结合日常工作说道,“比如合同、送货单、微信沟通记录等。”
“我们小本生意哪有合同啊,都是口头说的!”王先生急得直摆手。
“口头合同也是合同!”干警们解释道,“只要您能证明交易真实存在——比如对方的收货签字、转账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
都能作为证据。不过,书面合同确实更稳妥,下次建议签个简单的《供货协议》,写清楚货物规格、价格、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减少后续纠纷。”
“那我这都四年了,是不是过期了?”
“只要您有催款记录,诉讼时效就会重新计算。哪怕对方只回复‘过阵子给’,也是时效中断的证据。”
耐心细致、专业清晰的法律解释彻底让王先生放下心,临走时,王先生攥着干警帮他整理的“证据清单”,反复道谢:“以前总觉得打官司是件复杂事儿,没人指导根本不敢碰,今天听你们一说,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这法律送到家门口,比啥都实在!”
从租房时的押金争议,到给孩子报课时的预付烦恼,再到小商户讨薪的焦急时刻,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合同纠纷,连着每个家庭的安心与踏实。碑林法院把司法服务搬进社区,主动走到群众身边——耐心听诉求、细致讲法律、帮着捋证据,把难题化解在萌芽。未来,法院还会继续带着这份细致与温情,守好社区里的“平安小事”,守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安稳,守好“无讼社区”的和谐底色。(碑林法院)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