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首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刑学员身着整齐制服,用精美的彩塑、结绳、秦派内画等非遗作品交出了一份“新生答卷”。这场以文化润心、以技艺赋能的探索,不仅为教育改造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更标志着“非遗+教育改造”的创新实践迈出了坚实且意义深远的一步。
非遗进高墙:以文化之韵疗愈心灵
“以前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直到拿起泥塑工具,指尖的泥土仿佛有了温度,才明白专注做一件事有多踏实。”一名学员手捧自己创作的小财神泥塑作品,声音里带着激动。今年以来,省未管所联合秦缘非遗文化馆,创新引入传统彩塑、结绳香囊、秦派内画、手工和香、陶塑、折纸六项非遗技艺,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非遗老师们带着“匠心”走进高墙,在教授彩塑技法时,他们讲述民间艺人“一捏一塑传三代”的坚守;在示范结绳技艺时,他们解读“绳结寄情”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指导秦派内画时,他们展现“方寸之间藏乾坤”的艺术智慧。技艺传授与文化浸润交织,让服刑学员在揉泥、穿绳、绘画过程中,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搏。
“非遗作品讲究‘慢工出细活’,这正是对心性的磨砺。”非遗技艺已成为服刑学员心理疏导的“隐形桥梁”,捏塑时的专注能抚平烦躁,结绳时的节奏可舒缓焦虑,内画时的细致能培养耐心,原本浮躁的学员在反复打磨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专注与坚持。“他们在创作中不自觉地释放压力,作品里藏着对生活的向往——有展翅飞翔的折纸蝴蝶,有编着‘平安结’的挂饰,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一位管教民警说。
匠心塑新生:从“破坏者”到“创造者”的蜕变
毕业典礼现场,百余件作品组成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憨态可掬的泥塑小人、寓意吉祥的结绳挂饰、笔触细腻的内画鼻烟壶……很难想象这些作品出自曾经叛逆的青少年之手。学员小陈捧着结业证书哽咽:“原来我也可以被叫‘手艺人’。” 副所长聂磊在致辞中强调:“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匠心、一份坚守。希望学员们将这份匠心融入日常改造,把所学技艺化作未来生活的底气,像对待作品一样雕琢自己的人生,真正实现‘学艺修心、技德兼修’。”
“我们正在筹建‘新生非遗工坊’,未来会引入更多非遗项目。”教育改造科科长杨鹏透露,后期将计划与文化馆合作搭建展销平台,让学员作品走向市场。这种“培训—创作—就业”的闭环模式,为预防重新犯罪提供了新思路。
从斑驳的围墙到缤纷的绳结,从迷茫的青春到专注的眼神,当高墙内的少年们用双手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力时,传统文化也正以温柔而坚韧的力量,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新生的道路,在这里,匠心不仅是手艺,更是一场关于救赎的修行。这场“非遗+教育改造”的探索,不仅创新了未成年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模式,成功让文化的力量跨越高墙,点亮希望,让迷途的青春重新找到航向。(田凤娟)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