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陕西镇安:从“城里娃”到“村里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9: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1年7月,陕西省镇安县政协机关干部王强初到庙沟镇双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迎接他的是村民的疑虑:“城里来的年轻娃,没下过地,能行吗?”四年时间,他不仅用行动打消了疑虑,更带领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成功蝶变为陕西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商洛市“文明村”、镇安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自己也荣获了市、县多项荣誉称号。这背后的秘诀,就是王强始终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

扎根走访,找准病灶强根基

驻村伊始,王强就把“走”字诀刻在心里。无论是烈日炎炎徒步穿梭于施工受阻的山路,还是风雨交加踩着泥泞深入农家院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的工作常态。他暗下决心:“绝不能当‘过客’!”

密集走访中,他精准把脉制约发展的症结:村级制度不完善、群众意见表达不畅,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缺乏活力。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支持下,王强迅速行动:完善村级制度体系,畅通民意渠道;更为关键的是,他积极物色培养,将5名有想法、有能力的返乡创业青年发展为党员,为村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储备了后备力量。

“过去党员会开得少,想说话没地方。王书记来了,大小事都叫上我们商量,意见管用了!”老党员们感慨道。村民李某也深有体会:“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年轻人懂业务,环境也好,不跑冤枉路!”王强在强基固本上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心系群众,排忧解难连民心

如今的王强走在村里,招呼声不断。“从怀疑到当你是‘村里人’了!”村民刘某的话道出了转变。这份信任,源于他发放的“连心卡”和24小时开机的“热线”电话。群众反映的路、电、信号等问题,无论大小,他都尽力协调解决。

去年6月一个暴雨夜,王强接到一位困难老人的求助电话,声音虚弱。他二话不说,冒雨深一脚浅一脚赶到老人家中。发现老人摔伤腰部动弹不得,子女远在外地,王强立即和工作队员将老人抬上车送往医院,并垫付了1000元医药费。老人含泪紧握他的手:“王书记,你救了我的命啊!好干部就在身边!”这暖心一幕,是王强心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聚力产业,多元发展促增收

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这是王强驻村后日夜思考的核心课题。他带领村干部、党员、乡贤能人外出取经,反复研讨,最终探索出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多个新型经营主体。

在他的推动下,双喜村产业格局焕然一新:发展烤烟300余亩,建成中药材淫羊藿育苗大棚10座,魔芋基地1000余亩,五味子、淫羊藿等中药材基地400余亩;生态土猪存栏1100多头,林下土鸡2000余只,旬河鲈鱼养殖3万多尾;科管桑园、板栗园2000余亩。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家门口就能挣稳当钱!”烤烟大户葛周贤满脸喜悦。

发展集体经济,王强眼光独到。他盘活村办公室、公厕屋顶和广场闲置资源,建成一座集光伏发电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430千瓦分布式光伏产业园,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攻坚基础,铺就幸福民生路

“产业要兴,基础必先行。路不通、信号弱、用电难,群众生产生活都受限,谈何发展?”这是王强写在日记中的话。初到双喜,王强就敏锐的察觉到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双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

王强迎难而上,在庙沟镇党委、政府及各级各部门支持下,累计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打响了基础设施攻坚战:新建了功能齐备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硬化通组道路22公里,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为关键的是,争取400多万元,为旬河两岸群众建成了一座长85米、宽6.5米的水泥大桥,历史性解决了四、五、六、七组群众“晴天蹚水过,雨天绕山走”的出行困境。“桥通了,心顺了,盼了几辈子的幸福路有了!”村支部书记董同权激动不已。

 四年扎根,倾情奉献。王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土地,用真心赢得信任,带领双喜村实现了从“落后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的缩影,诠释着“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的朴素信念和实干担当。(侯兴华 辛恒卫 谢小云)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