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家宝藏》的热播掀起了文物热!
博物馆一直在被重新定义!
不仅是收藏、保管、展示、教育的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到博物馆,
越拉越多的企业牵手博物馆,
越来越多的业态结合博物馆!
渭南市博物馆将于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早10点至15点,在1楼东厅举办“闹元宵,猜灯谜”有奖参观活动,届时诚邀广大市民朋友走进渭南博物馆,品味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盛世重器 遂公盨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关于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距今已有2900多年。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提早了六七百年。也是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送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深入人心。
遂公盨的珍贵在于器内铸有10行98字铭文,被誉为“金文之最”,铭文开篇第一部分:“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不仅涉及“大禹治水”事迹,而且表达他“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青铜礼器——鼎和簋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盛行,特别是青铜礼器中的“列鼎制度”,以奇数的鼎配以偶数的簋组合成符合各阶层对应所享用的制度。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器种,最初它是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成。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它的三条腿起到了灶口和支架的作用,腹下烧火,用以熬煮食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它被视为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商周时期,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才逐渐失去。汉代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亦是佛教的五供之一。
簋是盛稻、梁之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青铜簋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器身多饰兽面纹,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
独一无二的黑陶鸮鼎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历史人文主题展厅内陈列着一件像猫头鹰一样造型的黑陶制品,这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黑陶鸮鼎。说起它,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呢~
1957年的一天,渭南市华州区农民殷思义像往常一样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黑陶鸮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便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1958年秋天,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做调查工作。殷思义得知此消息后,主动告诉考古队员自己挖到了一件陶器,并将其交给考古队,这才使得这件珍贵的国宝出现在世人面前。
国家博物馆的刘钧评价说:“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细,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黑陶鸮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花瓣纹彩陶罐
在渭南市博物馆的历史人文主题展厅内陈列着这样一件花瓣纹彩陶罐。这是上世纪50年代合阳县孙儒娃捐赠。虽然他不属于国宝级文物,但在我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它仍以独特的花瓣纹饰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眼光。
这件彩绘陶罐是庙底沟类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器型之一。它是以红底黑花为主,敞口、口沿外折、深腹曲壁、平底,尽管底部小而平,由于器壁倾斜角度很大,上半部平缓收至口沿,所以直径最宽处在腰腹的转折处。它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纹理优美,线条流畅,陶罐留白区域创造出图案不断变化的流动感,以单一颜色的泥釉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动感十足,具有虚实相生之妙。从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花瓣纹彩陶罐比较重视器表的纹饰与色彩,它表面的纹饰表面纹饰是由几何纹饰演变而来的,这种布局方法,证明了原始人已经掌握并应用了一定程度的数学与几何学知识。
渭南博物馆自开馆以来,让众多游客市民多次浏览,并携带家人朋友品味关中历史,触摸历史余温,聆听渭南故事,走进与中华民族脉搏一同跃动的关中东府渭南!
责任编辑:聂茵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