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天汉之邦文化美——陕西汉中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3 09:11:5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天汉之邦,荷花飘香。当夏日微风裹挟着荷叶清香漫过古汉台的飞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展开。

5月31日,在汉中市博物馆的“青鉴浮影——馆藏铜镜精品展”展厅里,十余名小学生围坐在社教老师身旁,听她讲述自唐代起就开始的端午铸镜历史。社教老师轻叩玻璃展柜,镜面折射的光斑在孩子们仰起的脸上跳动,宛如千年文脉的轻萤之光,悄然落进眼眸。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天汉大地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让古老的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博物馆里孩子们专注聆听历史的模样,到街头巷尾民俗表演的热闹场景,汉中正以独特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汉中考察时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唐代诗人刘禹锡称之为“天汉之邦”。近年来,汉中坚持做好“保护、传承、研究、展示”四篇文章,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书写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汉中答案”。

保护:让文化遗产迸发时代光华

“战国铜镜的朴拙简约,汉代铜镜的庄重大气,唐代铜镜的华美精致……”6月10日,汉中市博物馆讲解员袁婧正在为游客讲解不同时期的铜镜风格。

仲夏的汉中市博物馆,古树掩映下的古汉台馆区静谧而庄重,72件秦汉唐宋时期的文物(其中铜镜70件/套,瓷器和陶器各一件)在“青鉴浮影——馆藏铜镜精品展”上亮相。铜镜折射的幽光,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七乳神兽铭文镜”云雷纹与神兽造型背后的“天圆地方”宇宙观投射,也看到了唐代“海兽葡萄镜”上繁复纹样暗含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

这场展览的背后,是汉中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团队长达数月的筹备。汉中市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雅茜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一摞摞历史书籍,电脑里保存着数百份文物档案。“拿我正编纂的‘三彩莲灯侍女俑’的数字导览来说,我们既要说清楚历史背景,还要比对各大博物馆类似藏品的特征,重点说明文物的形态、纹饰等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情况。”王雅茜介绍。

文物数字化是汉中市博物馆目前主要推进的工作之一。2023年年底以来,汉中市博物馆对近300件珍贵文物进行二维、三维数字采集,为日后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及对文物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做准备。由于文物纹饰图案、文字、工艺不同,最多时,工作人员给一件文物拍摄了1600张照片,全方位记录各处细节。

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汉中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填补了陕南地区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

“嗨哟、嗨哟,山歌子来(也),嘿哟、嘿哟……”在汉中市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音乐课上,朝气蓬勃的少年们深情地演绎着新编民歌《山歌子啥好听》。“让童谣成为文化启蒙的种子,孩子们会带着乡愁成长。”该校音乐教师唐成刚说。

“汉中陕南民歌记录了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是不能被遗忘的宝贵财富。”汉中市文旅局局长徐红菊表示。1984年,镇巴县文化馆对镇巴民歌进行普查收集,出版成书《镇巴民间歌谣集成》,拉开了汉中陕南民歌保护发展的大幕。

2005年,汉中市委、市政府举办首届陕南民歌节。2008年6月,镇巴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镇巴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民歌)艺术之乡”称号。2025年3月1日,《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汉中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文化基因永续传承。”汉中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全介绍,汉中市现有镇巴民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0人,可以演唱镇巴民歌的群众达到3000多人。2019年,汉中市还建立了陕南(镇巴)民歌传承基地、彭光琴陕南民歌工作室等,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活动。

清晨的镇巴县青水镇,省级非遗传承人田洪涛带着徒弟们登上云雾缭绕的观云山。随着羊皮鼓铿锵响起,《镇巴渔鼓》的歌声穿透云海,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歌声中流淌。“每句唱词都是活态农耕教科书,教节气、传农技、讲伦理。”田洪涛说,这种源于秦汉时期的劳动歌谣,如今有了新的传人。

传承:非遗技艺的活态新生之路

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的细腻,千回百折间,柔韧的藤条就变成了腰篓、渔具、椅子等精美用品。

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完成的藤竹结构或纯藤结构的器物编织。《汉中地区志》载,“境内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走进被当地人称作“藤编之乡”的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熟谙藤编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政策的扶持,藤编生意越做越火,古老技艺不仅传承着灵动千年的非遗之美,还成了带动群众致富的幸福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我父亲带领全家人自主生产一些日用藤编制品,走街串巷进行售卖,同时对周边乡亲进行技艺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藤制品编织。”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介绍。

从一开始单家独户生产,到十几位村民抱团打拼,再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小营生”逐渐变成“大生意”。良顺藤编合作社(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带动黄官、青树等周边镇1200户近2800人灵活就业增收,年生产各种手工制品22万件(套),年产值8000万左右。

“我手上的这面棕编小扇,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产品,更是西班牙某奢侈品牌订购的同系列产品……”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在专心致志地推介藤编产品。据悉,该公司目前已在各类销售平台开设网络直营店20余个,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2024年西班牙某奢侈品牌向汉中藤编企业订购了近万把棕编小扇子作为赠送VIP客户的礼物,美国一家汽车公司也向该公司批量采购了一批藤制的老爷车前挡板。

当传统技艺与时代浪潮欣然相拥,历经淬炼的指尖技艺从乡野走向世界,不仅编织出产业融合之路,也织起了老百姓的“幸福网”。“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

“你既然会说又会讲,我要把各样的花儿问一场……”每周末晚上,00后汉调桄桄演员李雅芝都会在直播间准时开播。

汉调桄桄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秦腔、汉调二黄等多种戏曲元素,主要流行于汉中地区。鼎盛时期,汉调桄桄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曾传到湖北、两广、云贵等地。如今,全国范围内真人桄桄戏仅存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一家。

李雅芝从13岁进团,到24岁直播出圈,数十年如一日的扎实训练,成为李雅芝泼天流量的底气和底色。今年“五一”假期间,她把直播间搬到了校园广场、村文化广场,一场接一场的精品折子戏、综合歌舞轮番上演,“小众”的汉调桄桄,正被更多人看见。

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走进群众日常生活。汉中精心打造了40余条“穿汉服、习汉字、行汉礼”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本土文化融入每年开展的3000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

研究:构建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学术研究体系

“2023年10月,汉中市委召开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实施纵向贯通汉中各个历史年代、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超给调研组一行认真解释了何为“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中”字的一“竖”代表要开展贯通式的研究,一“口”则是聚焦汉中“两汉三国”重点历史时期开展研究。

“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有利于建构汉中历史文化研究体系。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汉中汉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中效表示,从一定程度上说,开展“中”字型文化研究,又给我们当地的学者打开了一个认识、了解、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切口,研究方向也非常具体。

“三国时,沔阳为龙争虎斗之地。却因当时,龙游异乡,虎行遐域,外军蜂屯蚁聚,只是择势逞威,并不知其名迹……”汉中市勉县诸葛书院里,一场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研讨活动正在进行。勉县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郭鹏飞告诉调研组:“我给每个喜欢三国历史的学者都发一套《三国志》,每隔1—2周,我们就会在周末组织本地三国历史爱好者进行集中研讨。”

“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先后推出《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典籍里的汉中》《汉水文化史》及《张骞与丝绸之路》《诗说汉中》等一批研究成果。

近年来,汉中市先后组织召开了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汉中汉文化·三国历史及诸葛亮文化研讨会、汉中蜀道及石门石刻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等多个国家级学术研究会,促进了汉中两汉三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正在推进秦蜀古道文化遗产点位现状的摸排,目前已完成褒斜道、陈仓道、米仓道、金牛道、荔枝道汉中区域遗产资源调查,正在进行傥骆道遗产资源调查。”汉中市文旅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调研组。

秦蜀古道是古代穿越秦巴山脉、沟通南北的的交通道路体系。“秦蜀古道7条古栈道的交汇点就在汉中盆地,褒斜栈道南端的石门在历义上颇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内外留下了百余方摩崖石刻,其中尤以‘石门十三品’最为出名。它不仅将中国汉字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交通史、水利史、书法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一提起“蜀道”和“石门”,梁中效就滔滔不绝。

随着“蜀道考古”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秦蜀古道的考古研究逐渐成为陕甘川渝四地学者的热门学术话题。近年来,汉中抢救性保护了200余方摩崖石刻,出版了《中国秦蜀古道早期考述》《陕西秦蜀古道遗产》,制定了《秦蜀古道汉中段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深度挖掘蜀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蜀道文化传承、蜀道研究可持续发展。

传播:从地域符号到文明对话

5月20日,由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联合全省各地市、区县图书馆在“4·23”世界读书日推出的“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活动走进汉中。35名“文化小使者”及5名家长志愿者,以“寻迹《汉南续修郡志》·探秘两汉之源”为主题,通过“行走+体验+学习”的模式在汉中感知汉文化,进行了一场着汉服、行汉礼、寻汉风、说汉语的文化研学活动。

一位从没来过汉中的家长志愿者周强激动地说:“因汉而兴的历史故事,为孩子们解读了‘汉’之来由,说汉语,写汉字,传播汉文化,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

诸如此类的文化研学活动,汉中每年会开展2000余场,《跟着书本去旅行》《跟着民歌去旅行》《你不知道的陕西》等多个文化节目都先后走进汉中进行录制。

汉中朱鹮被称为“东方宝石”。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秦岭深处的汉中洋县姚家沟被发现,经过40多年的保护繁育,朱鹮种群数量已突破1万只。

在东亚文化中,朱鹮具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古代描绘朱鹮的著名诗词很多,比如《汉乐府·朱鹭》和《朱鹭》,古代将其称为“朱鹭”,级别跟神兽“朱雀”类似,被认为是吉祥和财富的象征,出现在各部族的图腾和工艺品之上。

聚焦朱鹮保护与繁育,汉中深度挖掘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生动讲述朱鹮飞向世界的美好故事,先后举办了朱鹮国际论坛、朱鹮文化交流等重大活动,面向全国发行“朱鹮”邮票、纪念币,《朱鹮》科教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同时,汉中还与日本、韩国、希腊等国合作全球慢直播朱鹮自然繁育过程,全网超2000余万人次点击观看。

在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组看到了今年清明在保护区人工繁育的两只朱鹮幼鸟,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工作人员高洁介绍:“大宝出生在清明,取名‘青青’,应和春天万物萌发的青翠景象;二宝则取名‘呦呦’,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象征生机与希望。”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汉中积极与国家重点外交机构合作,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办“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连续3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赛,连续开展10届留学生感知汉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示汉中独特的文化魅力。

经验与启示

多年来,汉中从文物保护的守正创新,到非遗产业的破圈突围;从学术研究的体系构建,到国际传播的立体布局,正在探寻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固本拓新的发展之路。

融入国家战略增强文化自信。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古道与滔滔东去的汉江,纵横交错,构成了刚柔相济的文化坐标系,共同托起了汉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和秦蜀古道的研究,融入“一带一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对秦岭人文生态价值和汉水文化的研究,服务国家南水北调战略。

顶层设计助力文化行稳致远。汉中市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以“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在产业发展上成立如“汉中藤编”协会,形成了“政府主导、业界协同、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书写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汉中答案”。

紧扣本地优势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汉中立足“两汉三国文化”“秦蜀古道”“朱鹮生态”等独特文化标识,始终以本土资源为根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传播内核。“石门十三品”走进国际巡展、蜡染文创走向世界舞台,汉中藤编融入奢侈品牌供应链。“栈道之乡”“张骞故里”“水源福地”“秦岭四宝”等文化品牌熠熠生辉。

将文化与生活相结合促进文化惠民。汉中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结合,藤编助力乡村振兴,文物从博物馆走进街头巷尾,汉调桄桄通过直播让稀有剧种破圈,“穿汉服、习汉礼、说汉语”沉浸式群文活动融入百姓生活。只有文化的“活态延续”,才能避免传统沦为“标本”,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富民”。

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激活文化新形态。汉中通过文物三维数字化、AR虚拟漫游、直播带货等科技手段,让千年文物与非遗技艺拥抱时代。《与辉同行》以“文旅+电商+文化讲解”模式创下6600万元销售额,汉中市博物馆开发动漫课件、3D 展陈,使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等跨界融合,拓展传统文脉的当代叙事空间。

以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传播体系。汉中以朱鹮为生态标识、以“汉文化”为文脉符号,通过国际论坛、巡展、慢直播等方式搭建传播网络。从朱鹮作为“国礼”推动中日韩生态合作,到“石门十三品”亮相莫斯科艺术节,形成“本土特色—国家符号—世界语言”的传播路径。这表明文化自信的彰显,需在坚守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以国际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让地域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桥梁。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徐向阳,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干部王诗源)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