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

陕西活动周闪耀大阪世博会,千年古韵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4 09:45: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大阪湾畔樱花余韵犹在,中国馆内已奏响文明交响。7月8日,以“丝语和鸣 乐享绿美陕西”为主题的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陕西活动周正式启幕,活动周期间举办文艺演出、特色产品展示、经贸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展示陕西的历史底蕴、丰饶物产和创新活力,促进中外企业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中日双方政府要员、国际组织代表、重点国家馆长及日本友城、商界、媒体代表110余人出席开幕式。这场为期三天的文化经贸盛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贸促会、陕西省商务厅会同相关厅局单位共同承办,以创新叙事架构起陕西与现代世博的对话桥梁。

陕西周开幕式上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杖头木偶戏。

在陕西活动周开幕式上,陕西省副省长陈春江表示,陕西自古是开放包容之地,1300多年前,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长安与李白结下深厚情谊;今天,陕西与日本经贸往来密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选择在陕投资兴业,西安至大阪直航架起“空中丝路”。陕西愿以世博会为桥,深化与日本及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绿色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享机遇,共赢未来。

大阪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表示,陕西与日本是双向奔赴的同行者,为中日“互为合作伙伴”关系写下生动注脚。期待陕西以世博为平台,以陕西活动周为契机,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促进民心相通、增进文明互鉴、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陕西智慧和力量。千年文脉焕新彩 历史长河中的陕西担当。

千年文脉焕新彩 历史长河中的陕西担当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文物展柜”前,何尊复制品静立如初,青铜纹路间流淌着三千年的文明密码。展柜四周早已被层层叠叠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身着各色和服的日本游客踮脚张望,举着手机将镜头对准这件来自中国的“最古老国宝”。

中国馆内陕西活动周现场一角。

人群中,几位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透过展柜玻璃细细辨认铭文,口中喃喃“中国”二字;年轻的父母将孩子举上肩头,指着何尊上的饕餮纹样,用日语讲述着“东方礼器”的故事。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始终以守护者与传播者的姿态,书写着文物活化利用的新篇章。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方阵到石峁遗址的古城密码,从寨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丰硕成果,三秦大地上的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触摸。

陕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方针,让文物不仅“活”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近五年间,超过200场文物外展如星火燎原,将陕西故事带向世界,而“博物馆+”策略的推行,更让文物与数字科技、创意设计深度融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数字文创大赛、秦陵博物院的“互联网+文物教育”项目,正以年轻化的表达,重构着古老文明的现代叙事。

在陕西特色农产品展台前咨询陕西茶叶的日本民众。

当文物遇见非遗,陕西的文化担当更显厚重。在大阪世博会的非遗展区,皮影戏在艺人指间翻飞,剪纸在剪刀下绽放,这些“活态化”的技艺展示,让世界看见陕北文化的粗犷与细腻。

陕西深知,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血脉。从榆林秧歌展演吸引千万网友线上围观,到汉中藤编技艺化身研学课程,传统文化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姿态,融入产业、走进生活。正如藤编非遗传承人所说:“每一根藤条,都缠绕着祖先的智慧,也编织着未来的可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陕西以大阪世博会为舞台,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从文物外展的“金名片”到非遗传承的“活课堂”,从云端共享的数字资源到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陕西正以文化自信筑基,以开放姿态扬帆,在历史长河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答卷。

生态画卷徐徐展 秦岭守护者的绿色答卷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绿水青山”展区前,人流如织。全息投影技术将陕西洋县的自然保护区“搬”至大阪湾畔——碧水之畔,12只朱鹮次第展翅,翅尖掠过汉江水面,惊起涟漪层层。展区另一侧,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的影像墙徐徐展开:惊蛰时分,秦岭深处新芽破土;秋分时刻,黄河岸边稻浪翻涌。

日本观众驻足屏息,有人举起手机拍摄朱鹮掠过汉江的瞬间,有人对着节气影像墙轻声感叹“这是东方的生态美学”。这些画面,正是陕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飞翔于洋县稻田上空的朱鹮。

作为国家中央水塔,秦岭的生态脉动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陕西以秦岭为轴,织就一张覆盖山川河流的生态保护网。在秦岭深处,135.2万亩生态修复区让曾遭破坏的山林重披绿装,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使12个县区跻身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95.4万亩沙化土地被驯服为绿洲,26处黑臭水体经“一市一策”科技帮扶重现清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丹江出境断面连续11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白河县硫铁矿污染治理与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落户汉中,让这种曾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在全球瞩目下重现生机;延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见证着黄土高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逆转。陕西更以制度创新守护绿色家底:生态保护纵向补偿机制覆盖秦岭、黄河与南水北调水源地,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班依据环境容量调整产业布局,兴化、渭化等企业启动搬迁改造,西安、咸阳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秦岭棕色大熊猫“七仔”的玩偶。

当世博会的观众在“绿水青山”展区按下互动屏上的“节气按钮”,他们或许不会想到,屏幕中的秦岭云海、汉江稻浪,正映射着中国西部一场静默的绿色革命。这场革命没有数据堆砌的宏大叙事,却有着最动人的细节:朱鹮在汉中湿地漫步,黄帝陵古树群在秦岭深处吐纳千年,商洛的青山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转化为金山银山。陕西以秦岭为笔,以江河为墨,正在书写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态史诗。

创新浪潮涌三秦  产业升级的陕西路径

7月10日,东京晴空塔下的会议厅内,一场以“绿色低碳·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中国(陕西)—日本经贸合作恳谈会正在进行。陕西省政府代表与东京经济部门负责人、中国驻日使馆经商处代表、日本行业协会及企业高层围坐一堂,共同探讨陕西在新能源汽车、环保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这场跨越东海的对话,让日本工商界看到了中国西部省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绿色雄心与创新实践。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葫芦制作技艺制作的脸谱葫芦。

在西安高新区,比亚迪生产基地的自动化流水线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汽车工业版图——每50秒便有一辆新能源车驶下生产线。这座曾以传统制造闻名的古城,如今已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锂资源开发到中游动力电池生产,再到下游智能网联系统研发,技术创新贯穿每个环节。陕汽集团展出的氢燃料重卡,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为绿色物流领域的破局者。当日本企业代表看到这些案例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传统工业基地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

陕西的产业升级图谱远不止于此。在秦岭北麓,中医药企业正通过现代提取技术,让传统药方焕发新生;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温室里无土栽培的番茄借助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生长参数;在渭南工业园区,纳米级新材料正在突破光伏电池效率极限。这些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陕西“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产业路径。正如陕西省商务厅负责人在推介中所言:“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陕西文创产品“凤凰衔绶”盘。

当东京湾的潮声与黄河的涛声共鸣,三秦大地正以文明守护者、生态践行者、创新开拓者的三重身份,向世界递交一张融合历史厚度与未来高度的中国名片。从朱鹮振翅的汉江湿地到智慧温室的无土番茄,从青铜器上的“中国”铭文到氢燃料重卡的绿色轨迹,陕西用行动诠释:真正的传承,是在创新中永葆文明生机;持久的发展,是在共生中书写地球未来。(李晓燕)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