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陕西省新周强制隔离戒毒所:从“心”出发  终见晴空

发布时间:2025-07-10 15:03: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今年3月,陕西省新周强制隔离戒毒所援派周至县司法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民警在开展工作时,察觉到新入矫的吴某状态异常,参加矫正活动时吴某的情绪持续低迷,参与积极性差,偶尔还会出现消极抵触的情况。多次沟通未果后,援派民警立即联系省新周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详细说明吴某的情况,一场针对性的心理帮扶计划就此展开。

危机干预,先“稳”住再“疏”导

经过与吴某及家属沟通,省新周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民警指导他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显示其抑郁因子得分为2.8分,属于轻中度抑郁。结合症状特征与关联诱因,民警为他量身定制了以“危机干预——认知重塑——社会赋能——长效融入”为核心的心理矫正方案,分阶段为他“拆心结、建信心”。前两周的危机干预阶段,首要任务是筑牢心理防线。通过动机式访谈,逐步探寻他抑郁的深层原因与改变现状的意愿。在沙盘治疗中,以“此刻的感受”为主题,吴某选择沙具摆出“被荆棘缠绕的困兽”,直观呈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心理咨询师民警引导吴某具象化“荆棘”所代表的压力源,通过绘画、书写等方式将内心感受外化,再逐步探讨“困兽”的解救路径,让他在表达中释放情绪,在思考中看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缓解其孤独感和无助感,为后续认知重塑打下感情基础。

认知重塑,用“小行动”打破“负循环”

进入为期1个月的认知行为重塑阶段,改变从“记录”开始。心理咨询师民警让吴某每日写下消极想法,每周一起分析成因,并采用替换法反驳消极思维,如把“我没用”换成“今天我完成了公益劳动”,改善其自我贬低、无价值感的负面认知。每周结合8~12Hz的舒缓自然音乐与催眠放松呼吸训练,让他卸下焦虑情绪。“楼下的花开了”“孩子今天对我笑了”……心理咨询师干警指导吴某描绘生活里的暖心事,引导其用积极场景替代消极认知。一张“每日活动计划表”成了关键工具,从最初散步15分钟,到为家人做一顿午餐,再到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当吴某用“小行动”积攒起越来越多的踏实感时,民警适时指出:“世界上没有谁不会犯错,但重要的是,从错误里看清楚什么是‘碰不得的红线’,什么是‘值得守护的日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赋能,在“被需要”中找回价值

从第三个月直至解矫前,帮扶重心转向社会融入与预防复发。每两周一次的家庭访谈中,戒毒所心理咨询师民警与司法所协作,帮助其修复家庭关系。向家属说明吴某抑郁的深层原因,肯定他近期的表现,引导家属在行动上给予吴某更多关心和支持。吴某也积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他也渐渐明白:“原来我也是被人需要的”,从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入矫后的第四个月,心理咨询师民警再次指导吴某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抑郁因子得分降至1.8分(抑郁程度较弱或无显著抑郁症状)。心理咨询师民警根据结果调整其融入跟踪阶段心理矫正方案,引导其排解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吴某热泪盈眶地说道:“曾经我的世界是昏暗的,当阴霾散尽,抬头望见的,不仅是晴空,更是重新与世界拥抱的可能。”(崔晨宇)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