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最终将清腾完毕的房屋钥匙交付时,一起涉及三名重度残障姐弟的继承纠纷案在法律程序上宣告终结。在个别家属的长期挑唆与利益裹挟下,申请执行人贾某茹、贾某莉与被执行人贾某,这三位同病相怜、本该相依为命的亲姐弟,亲情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尖锐的对立与无边的怨怼。即使案件落幕,这份源自血脉却已被彻底异化的恨意,依然冰冷地横亘在三人之间。碑林法院的执行,是在这片亲情的废墟之上,艰难地为最脆弱者筑起了一道守护基本生存与尊严的最后屏障。
病痛中的姐弟与冰冷的房产之争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一种残酷的进行性疾病,早已夺走了贾某茹、贾某莉、贾某姐弟三人生活自理的能力。行动受限,言语含混,情绪失控——是他们共同的日常。父母留下的三套拆迁安置房(88平米一套,50平米两套),本应是他们残破生命中的依靠,却成了引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贾某长期占据大房,并将小房租出收益。同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的两位姐姐(生活同样无法自理)未能获得应有份额,无奈诉至碑林法院。
法院的判决已充分考量了病痛的残酷:两套小房归贾某居住及谋生,大房由两位姐姐使用。然而,这份试图平衡生存需求的判决,却未能穿透早已被利益毒化的亲情坚冰。在个别家属的持续灌输与挑唆下,姐弟三人之间仅存的纽带只剩下“争夺与仇恨”。贾某拒不腾房,其背后不仅有病体的拖累,更有被灌输的强烈不满与对抗情绪。
超越法律的生理与情感挑战
接手此案的碑林法院执行干警,很快意识到他们面临的远非一起简单的腾房案件。上门调查所见触目惊心:贾某病情危重,身体极度虚弱,情绪极不稳定,时常因环境刺激或内心郁结而爆发难以自控的言语甚至谩骂。干警们深刻理解,这种失控并非其本意,而是残酷疾病的直接后果。
更令人心寒的发现接踵而至:个别家属的身影在争夺利益的台前活跃,但对患病亲人的日常照护、情感满足,却显得平淡冷漠。他们或明或暗地施压、抱怨,将病弱的家人推向前台作为“武器”,姐弟三人,在残酷的病痛之外,更成了利益博弈的棋子与恨意的载体。生命的工具化,让执行干警倍感沉重与悲哀。
守护最底线的生存尊严
面对种种困境,法院没有放弃对任何一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未忽视对残障人士最基础的生存权益与尊严的维护——这成为了干警们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被执行人搬往何处?申请执行人无法给予答案。执行干警通过不断的调查捕捉到一线转机:贾某出租的一处小房租期将于2025年6月30日届满。在艰难取得申请执行人的理解同意后,执行暂缓,等待此房收回作为贾某的“退路”。
在等待的数月里,执行干警五次踏入那个被病痛和负面情绪充斥的空间。每一次上门,面对的不仅是法律的对抗,更是贾某在病痛、被灌输的恨意交织下可能爆发的激烈言辞、无端指责和反复无常。执行干警们以极大耐心和包容,承受着这些非本意的攻击,温和而坚定地释法,更重要的是,向贾某传递一个信息:法院的行动,是为了保障每个人(包括他自己)都有一个安身之所,避免陷入更糟的境地。这份不带利益诉求的、纯粹的“在场”与坚持,在第五次沟通时,艰难地触动了贾某。他在情绪的缝隙中,表达了极其有限的配合意愿——需要帮助搬家。
守护尊严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7月1日,小房子租期一到,为防止变故发生,执行干警依法扣押了房屋钥匙。2025年7月4日,清腾日。现场部署周密:执行干警、公证员、救护人员、搬家工人各司其职、严阵以待。
过程如预想般艰难,贾某家中只有他和年幼的儿子。环境的变化强烈刺激了贾某,他多次情绪崩溃,对在场的干警发出充满恨意的咒骂。干警们沉默地承受着,他们深知这些刺耳的言语,是疾病、是愤怒、是不甘共同催生的苦果,非其本心所能控制。他们用平静的语言反复安抚,竭力维持现场秩序。同时,对于贾某在混乱中提出的实际生活需求(处理旧物、维修家电、拆装家具、代缴电费等),只要可能,干警们都尽力协调满足。
长达九个小时,从清晨到日暮,清腾终于在复杂的情感和身体的疲惫中完成。房屋钥匙移交至申请执行人丈夫手中。
碑林法院此案的成功执结,是法律程序在极端复杂人性困境中的一次艰难胜利。当亲情失效,家庭支持系统崩塌,法院干警不得不超越单纯的执法者角色,以极大的耐心、包容,去理解残障人士无法自控的身心状态,去满足他们最基础的生活需求,去充当临时但必要的“关怀者”,守护他们免于在利益倾轧中被彻底剥夺尊严。法院既无力弥合被彻底撕裂的亲情,也无法消除根深蒂固的恨意。但法律的底线在于,即使当事人深陷对立,其法定的、关乎基本生存的权益(如有处可居)必须得到保障。这是社会对弱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院的实践反衬出:残障人士最迫切需要的是身边人无私的关爱、耐心的照料和情感的支撑,而非被推入利益争夺的漩涡中心,成为仇恨的载体、争夺利益的工具。社会在健全制度保障的同时,必须持续呼唤亲情的回归与良知的觉醒。这起案件,是对法律力量边界的认知,更是对社会、对家庭责任的一声沉重叩问:当亲情不再,谁该为那些无法言说、无力反抗的生命,托起最后的底线?司法的努力,不应是终点,而应是反思与行动的起点。(王博宇)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