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陕西省榆林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榆林市禁毒支队、市检察院、榆阳区禁毒大队、榆阳区妇联,带着丰富的禁毒知识和警示案例走进榆林学院,为青年学子们送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禁毒宣传课。
青春保卫战:当校园遇上“识毒专家团”
“这根本不是彩虹糖!”“连小熊软糖都有‘毒替身’?”仿真毒品展台前,“00后”大学生们举着手机边拍边惊呼。那些伪装成“跳跳糖”“奶茶粉”等的新型毒品,与便利店货架上的零食几乎一模一样。新型毒品正以“零食化”“时尚化”方式渗透青少年群体,省榆林戒毒所民警现场揭秘这些毒品的伪装术。近期查获的“邮票毒品”(LSD致幻剂)甚至能伪装成普通贴纸。现场最火爆的是“毒品视力表”挑战——学生们需在30秒内从20款零食中找出3款涉毒零食。文学院小李在第三轮才识别出“彩虹烟”并感叹,“它的烟丝颜色排列太规律了,正常香烟不会这么鲜艳。”现场还陈列着藏在茶叶罐夹层的大麻巧克力、伪装成面膜包装的摇头丸等仿真毒品实物。医学院学生小张盯着毒品侵蚀器官的对比图感叹:这些“糖果”吃下去,最先腐蚀的是我们最宝贵的大脑。
反毒实训课:在角色扮演中练就“防毒肌”
为使宣传更贴近实际生活,省榆林戒毒所民警深入学院教学楼,在特定教室设置沉浸式情境实训课。“社交防火墙”实训课上,当“损友”递来可疑饮料,学生们现学现用“拒毒三式”——转移话题法、幽默化解法、果断离场法。法学院小王活学活用:“这杯‘快乐水’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引发全场笑声。帮助同学们掌握应对劝诱的技巧,强化拒绝毒品的心理防线。在“侦探训练营”实训课上,民警们用紫外线灯照射KTV包厢模拟场景,展示残留毒品在荧光下的显形过程。化学系学生小张发现:“原来吸毒工具藏得再隐蔽,也逃不过科学检测。”在“药物警示录”实训课上,扫码即可观看滥用止咳药水患者的手部震颤实录视频,医学院学生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分析药物成瘾对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青春宣誓台:签名墙上的禁毒创意口号
活动的尾声,一幅印有“青春向阳 禁毒护航”的大型横幅在广场展开。学院领导率先执笔签名,表达学院对创建无毒校园的决心。500余名师生纷纷走上前,庄严签下自己的名字。一个个名字,不仅是一份承诺,更是榆林学院学子们守护青春、向毒品和药物滥用坚决说“不”的坚定宣言,签满名字的横幅,成为校园里一道最鲜亮的青春誓言。特别的是,这次签名采用可降解材料,寓意“无毒青春才能自然绽放”。同时,10名校园禁毒宣传员获得专业培训,课程包含心理咨询技巧,省榆林戒毒所开通24小时在校生禁毒咨询专线,提供“随时约”式的专业支持。(贺禄祥)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