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博干部培训工作从形式到内容有新的突破
10月16日至11月29日,我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澄城县刘家洼考古工地举办渭南市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这次培训班历时45天,培训了来自各县市文博单位干部15名。
在考古工地对文博干部进行培训是全国首例。
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考古工地的文化辐射能力,我局在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协商后,在该工地设立了“渭南文博干部培训基地”。
2、渭南市文物考古工作机制具有创新成果
鉴于刘家洼墓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决定在该工地设立“渭南考古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关中东部的考古已经从抢救性考古向系统性考古转变,在我市文物考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
刘家洼古墓经过省市县文物工作者一年来辛勤考古发掘,初步认定该古墓为春秋早期某一周系高级贵族的封国或采邑。这一墓群是继韩城梁代村古墓发掘之后渭南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有望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措施具体得力
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陕西历史文化使者”评选活动,引导鼓励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评选,我市的北塘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祝骞获得“陕西省历史文化使者”荣誉证书。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渭南市博物馆获得省级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授牌,获得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
5、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开始起步
蒲城桥陵、泰陵和澄城县良周遗址3个文保单位,由陕西省文物局授牌,成为全省第一批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单位,标志着我市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开始起步。
6、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2012年至2017年历时六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此次工作调查了渭南市国有单位3530家,对75家的6342件文物予以认定,统计得出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25116件。
普查摸清了我市收藏可移动文物国有单位情况和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分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有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刘忠生局长、刘煜副局长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参加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
渭南市文物旅游局获得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7、博物馆体系得到进一步扩展
今年我市华州区朝阳社区博物馆、金新社区博物馆等6家单位获得全省第一批社区博物馆授牌,形成市县乡三级博物馆体系。
8、文博宣教队伍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8月下旬,渭南市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暨全省文博系统讲解预赛得以成功举办。大赛共有11个代表队的55名选手参加,其中专业组选手42名、志愿者组13名。通过比赛,评选出专业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优秀奖10名;志愿者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10月下旬,我局选拔出这次讲解比赛获得好成绩的5名讲解员,组成渭南文博系统代表队,参加陕西省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
2017年渭南市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颁奖典礼
渭南文博系统代表队获得优秀组织奖
9、文物藏品修复工作首次纳入日常工作
蒲城县文物旅通过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合作,建成蒲城县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渭南市博物馆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合作,建成渭南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室。
渭南市文博系统从此得以拥有自己的藏品修复技术队伍,为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10、打防结合的文物安全工作成果显著
全年我市共破获文物犯罪案件24起,摧毁犯罪团伙20个,打击处理嫌疑人138名,追缴文物共401件。特别是在各级文物、公安部门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破获了公安部督办的澄城县刘家洼“11.25”盗掘文物的重大案件。
责任编辑:聂茵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