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西安未央法院:高墙内的家事调解 法律与温情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5-06-13 16:26:5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婚姻遭遇刑期阻隔,当亲情被高墙分离,家事法官肩负着依法裁判与情感修复的双重使命,在特殊场域中,法官们主动延伸司法服务,用专业与温度化解纠纷,修复裂痕,在冰冷的铁窗内外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穿透铁窗的理性与和解

民事审判四庭法官远赴湖北某监狱,调解一起因丈夫长期服刑导致的离婚案件。面对妻子的诉请和长途跋涉的法官,服刑的被告沉默良久后含泪表示:“我深知犯罪对家庭的伤害,同意离婚”。然而,在子女抚养权问题上,双方再生争执。被告以即将刑满释放为由,强烈要求抚养一个孩子。

法官敏锐把握双方诉求与情绪,及时启动“背对背”调解机制。一方面,深入了解两个孩子的生活学习现状、双方抚养能力及真实意愿;另一方面,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为最高准则,耐心释法明理,引导双方理性沟通。最终,被告在签署调解协议时由衷表示:“感谢法官细致工作,我理解妻子的艰辛,离婚不会阻断父子亲情,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承担起责任。” 

修复断裂的亲情纽带

在河南某女子监狱办理一起离婚案时,法官意外揭开了一个更深的创口:因前期矛盾尖锐,原告(丈夫)一直未为女儿办理服刑人员亲属信息登记,导致被告(母亲)服刑三年未能与女儿取得任何联系。当被告得知女儿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瞬间泪如泉涌。

面对情绪崩溃的被告和充满阴霾的会面氛围,法官从有利于服刑人员改造的角度考虑,果断中止了离婚调解程序。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将目光投向卷宗之外的情感需求。针对被告强烈的想见女儿的意愿,法官对原告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释法明理。

法官的努力唤醒了原告的亲情与责任:“我的做法确实不妥,不能把女儿当武器……会见日我带女儿来见她妈妈!”原告很快为女儿办理了登记手续。当法官将女儿的照片展示并向被告转达女儿问候时,被告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这关键一步的情感修复,为后续顺利签署离婚调解协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亲情修复与法律程序的双赢。

庭审内外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在审理一起因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引发的离婚案件时,庭审地点同样设在监狱。家事法官全程严谨把控庭审节奏,严格遵守监规,充分保障双方诉讼权利。庭审中,原、被告均提到孩子因家庭冲突成绩骤降,情绪不稳。

法官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当庭依法对双方进行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明确要求父母将子女利益置于首位,避免冲突升级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庭审结束后,法官并未止步于裁决,而是主动延伸工作,与孩子进行谈心疏导,并持续跟进案件进展。通过走访学校、回访当事人,法官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波动和学业情况,积极协调父母履行责任。最终,孩子情绪逐渐稳定,成绩回升,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也得到有效缓解。

“法槌落下时轻三分,是为了让亲情碎裂的声音小一点;案件办理时做得暖心一点,是为了给破碎的生活留下缝合的机会。”高墙内的离婚案件,交织着情感的撕裂、沟通的障碍和法律程序的精准适用。家事法官每一次走进监狱长廊,都不仅仅是审理一个案件,更是进行一场关乎自由、亲情与救赎的灵魂对话。她们坚持“功夫在庭外”,运用调解艺术、心理疏导、关爱提示、判后回访等多种方式,努力穿透高墙的冰冷阻隔,在这里,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承载着司法人文关怀的温暖力量。家事法官以专业与温情,丈量着实质化解纠纷的艰辛道路,守护着案件背后每一个家庭的希望灯火,为特殊群体点亮了回归社会、修复关系的明灯。(薛晨亮 张娟)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