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渭滨区在移风易俗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路径,持续巩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成果,通过五镇联动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渭滨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石鼓镇:婚俗改革出实招,彩礼 “限高” 树新风
石鼓镇中岩山村创新打造 “三个矩阵” 推进婚俗改革。通过 “院落板凳会”、村广播大喇叭、微信群、LED 电子屏等构建宣传矩阵,让抵制高价彩礼观念深入人心;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村党支部书记引导直系亲属举办 “零彩礼” 婚宴,年轻党员小吴以互赠书籍、制定家庭发展计划等方式简办婚礼,形成示范引领;制定《中岩山村婚姻新风公约》,规定彩礼不超过 6 万元,组建监督小组全流程监管,成功将全村彩礼从 10 万元左右降至 6 万元以内,累计为村民节省 20 万余元,成为周边村落移风易俗标杆。
神农镇:文艺搭台扬新风,移风易俗入民心
神农镇以文艺宣传为特色推动移风易俗。茹家庄村邀请乡贤能人编排西府小曲《移风易俗正应当》,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等内容融入曲艺表演,并结合 “我们的节日” 等活动开展文艺汇演,让村民在文化熏陶中接受文明理念;全镇打造移风易俗文明街巷,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 600 余份,张贴宣传标语 200 余条,拍摄短视频 80 余条,通过多样化宣传渠道,让移风易俗观念广泛传播。
高家镇:制度保障强根基,红白事简办惠民生
高家镇以 “一约两会” 为抓手完善制度建设。高家村在村党支部指导下,红白理事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统一全村红白事办事标准,翻新大礼堂为村民免费提供婚丧嫁娶场所,有效遏制互相攀比现象,为村民节省开支超 12 万元;全镇建立婚丧事宜报备制度,通过 “宣讲 + 文艺 + 互动” 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评树 “渭滨好人”“好媳妇”“好婆婆” 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马营镇:志愿红点亮文明风,服务下沉暖人心
马营镇依托志愿服务队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全镇积极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宣讲,在群众举办婚嫁典礼时,提供餐饮、助兴演出、送祝福书法、放映优秀影视等服务;结合 “崇德向善 文明渭滨”“移风易俗宣讲” 等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群众传递文明新风,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营造了全民参与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
八鱼镇:党员带头作表率,党风政风带民风
八鱼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严格落实《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党员干部做好重大事项报备,将收受彩礼情况纳入报备范围,严格遵守红白事 “限高” 标准,婚嫁喜宴不超过一天、宴席规模控制在 20 桌以内等;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村民抵制铺张浪费,形成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的良好风气,助力全镇移风易俗工作扎实推进。
渭滨区:五镇协同聚共识,文明新风润心田
石鼓镇的婚俗改革、神农镇的文艺宣传、高家镇的制度保障、马营镇的志愿服务、八鱼镇的党员带头,渭滨区五镇结合自身特色,多元发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全区累计开展红白事服务监督 131 起,节省资金 51 万元,42 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宣讲 360 余场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激发榜样力量。未来,渭滨区将继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以五镇协同之势,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让文明新风在渭滨大地蔚然成风。
(中共宝鸡市渭滨区委宣传部 司家鹏)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