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咱们争抚养权,初心是让孩子过得更好,还是非要争个输赢高低?”法庭上,主审法官种郁花这句轻声却有力的话语,让原本剑拔弩张、激烈争执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气氛也多了几分凝重与思索。
这是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原、被告在离婚时约定一双儿女的抚养权均归女方,后双方协议将儿子抚养权变更至男方。然而,实际情况中,两个孩子均长期随父亲生活,为了能够让女儿更安心的学习和生活,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变更女儿的抚养权。
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剑拔弩张。孩子父亲强调自己一直悉心照料孩子,生活与学习稳定,变更抚养权更利于女儿成长。孩子母亲则泪眼婆娑,称当初离婚已妥协让出儿子抚养权,如今自己有能力承担女儿的开销,坚决不愿意放弃女儿的抚养权。
双方互不相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种郁花法官深知抚养权纠纷不仅是简单的法律纠纷,背后全是爱与责任的拉扯,如果仅凭一纸判决是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首次调解无果,种郁花法官并未放弃,而是在庭审收尾阶段,抓住当事人签字前的最后契机,以“母亲”的身份与女方共情:“我也有孩子,我能理解你对于孩子的爱,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不会愿意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但孩子的幸福,比抚养权的归属更重要。”在双方都陷入沉思之际,种郁花法官抛出关键问题:“你们问过孩子的意愿吗?”
孩子父亲沉默片刻,低声说:“女儿说过,她想和哥哥一起。”孩子母亲瞬间泪崩。
种郁花法官趁势引导:“离婚已经撕裂了家庭,让孩子承受了一次分离,如今再为抚养权争执,孩子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这应该是每一个母亲都不愿意看到的吧?”
婚姻的结局或许难以圆满,但是孩子的成长不应留有遗憾。听完种郁花法官一番话后,孩子母亲低头考虑了很久,“种法官,你说得对,我不能让我的逞强害了女儿……继续和哥哥一起上学,她有更多的陪伴,也更稳定,跟着我读书,适应新的环境确实会很辛苦。如果女儿的意愿是跟随爸爸生活,我可以同意……”
最终,在征得孩子的意见后,孩子母亲同意变更抚养权,孩子父亲也主动放弃要求孩子母亲支付抚养费,两个孩子不必再面对父母之间的“拉锯战”。
案件圆满解决后,孩子父亲送来了一面书写着“法律情中寻平衡 公正裁决暖人心”的锦旗,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法官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最后一劝”这一柔性司法方式的高度认可。
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逻辑,当法官在“最后一劝”中注入人性的温度,看似无解的矛盾便能找到出口。在抚养权纠纷中,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孩子的利益,而非父母间的胜负之争。每一起离婚纠纷可能改变的是夫妻关系,但绝不是亲子关系,尊重并考虑孩子的意愿,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向。毕竟,亲情不应是对簿公堂的战场,而应是彼此成全的港湾。(程锦妍)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