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周文化赋能现代政法工作的岐山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交响

发布时间:2025-05-23 15:22:0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周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主脉,孕育了“礼乐文明”的治理智慧,更凝结着“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法治基因。岐山——这座周文化滥觞之地,正以政法工作为笔,在周秦故土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新篇。

周原法脉:解码千年治理智慧的时代价值

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的创举,召公“甘棠听讼”的佳话,亻朕匜铭文记载的“青铜法典”,共同勾勒出中华法治文明的雏形。周人构建的“德治-礼治-法治”三元治理体系,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治理智慧。“民惟邦本”的民本观,要求执政者以百姓心为心;“明德慎罚”的司法观,确立了德法共治的平衡点;“出礼入刑”的秩序观,开创了柔性治理与刚性约束的辩证统一。这些思想精华,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略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岐山探索:周文化赋能政法工作的三重融合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岐山政法工作以“三个融合”为路径,让周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从典籍到实践的治理哲学转化,通过举办“周文化与平安岐山建设”全国征文研讨,汇聚46篇学术成果,编纂《周文化与平安岐山建设论文集》,将“以和为贵”的周礼精神转化为矛盾调解的“和为上”工作法。在基层治理中创新“乡贤评理堂”“家事调解五步法”,让“礼之用,和为贵”的古老智慧在现代调解室绽放新彩。

实践融合:从历史到现实的治理场景重构

构建“周文化+法治”宣传矩阵。建成27个法治文化广场,打造16条“周礼法治街”,编排《甘棠听讼》等23个法治文艺节目,累计演出115场次,发放22万份“周礼法治”宣传册。在乡村振兴中植入“六美乡村”建设标准,将“诚信守法”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的治理生态。

队伍融合:从传承到创新的治理能力提升

创建“周文化+政法”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干警赴周公庙廉政教育基地、召亭勤廉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开设“岐山政法大讲堂”,邀请专家解读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尚书中的治国智慧。通过“学英模、见行动”主题实践,锻造出既通晓法律条文、又深谙文化精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

岐山模式:传统治理智慧现代化的四维创新

在周文化滋养下,岐山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多元共治、智治支撑”的现代治理体系,打造“政法干警周文化研学路线”,实现政治引领与文化浸润的双重赋能。创新“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构建“镇周研判、县月调度”的矛盾分级处置体系,实现98%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三年下降12.6%。多元共治“同心圆”,培育“平安志愿者”“红袖章”等5000余人,发展“乡贤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十小自治”品牌矩阵,凤东路社区“四型治理”模式获评省级创新案例。智治融合“新引擎”。搭建“智慧网格”平台,整合88名网格员、1578名楼栋长数据,实现“人、地、事、物、情”全要素管理,矛盾纠纷排查效率提升65%。

文明互鉴:传统法治现代化的岐山启示

岐山实践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鲜活的治理资源。当“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实践,当“德主刑辅”的治理智慧升级为“三治融合”的现代方案,传统与现代在治理场域中实现了完美对接。这种融合创新,既降低了治理成本——全县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8.2%,连续三年蝉联省级平安县;又提升了文化自信——“平安铜鼎”的荣誉,见证着文明基因的当代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岐山政法工作将继续深耕周文化沃土,探索更多“传统+现代”的治理密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层治理的“岐山样本”,让中华法治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作者系岐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吕辉)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