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

陕西西安:生态环境更优 民生水网更密 城乡融合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4-08 17:00: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4月8日上午,西安市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介绍相关情况。发布会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图片来源:谢伟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刘长宏就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介绍。

2024年,西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重点攻坚上实现新突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全力守护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刑衔接机制,强化监督执法。推进省市《条例》重点任务落实,持续开展“五乱”问题动态排查整治,2024年,破坏秦岭生态环境问题数量同比下降24.36%。推进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深化提升,系统推进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秦岭区域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秦岭区域10个饮用水源地和58个峪口水质实测达标率100%。

全力打造蓝天碧水净土家园。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完成10家低绩效水平涉气企业搬迁改造提升,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累计达到80家;新增光伏装机92.17万千瓦、发电装机占比37.6%;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厂对外集中供热和地热能供暖;完成8家物流园区外迁,持续开展车辆淘汰、清洁能源车辆替代和过境车辆绕行。全市空气质量稳中有进,2024年优良天数241天,同比增加1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14天;PM2.5浓度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10.4%;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75,同比改善8.24%,特别是19个区县(开发区)均实现了同比改善。空气质量重点城市排名进位、重污染天、PM2.5浓度等3项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水环境治理方面,扎实开展枯水期、汛期河流水质管控、重点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以及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3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0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3%。2024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有优,6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Ⅱ类水质占比提升至50%,4个国考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护。

全力筑牢绿色发展根基。构建“4+3+3+6”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西安模式”,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航天基地、沣西新城、空港新城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竣工绿色建筑面积占总竣工面积97.66%,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38.47%。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70户、绿色供应链16家。累计建成运营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1178个,分拣中心16个,全年回收再生资源近300万吨。全市32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年处置能力达到2480万吨。截至2024年底,西安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均已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2025年,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将紧密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要部署,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弱项,加强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

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魏鹏就西安市水安全保障等水务工作进行了介绍。2024年,西安市水务局以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为引领,水安全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建机制,优规划,水务投资再攀高峰。健全水务建设、审批、执法等工作体系,制定《城市供水管理制度(试行)》等监管、考核、应急等9项制度。出台《西安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51个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建设投资112亿元,西安荣获全省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守底线、固安澜,灾害防御稳扎稳打。修编河道、水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366个,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1186人。实施河道水毁修复工程43处,水库除险加固5座,治理山洪沟项目5个,复核建立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208个。全年有效应对23轮降雨过程,全市安澜、防涝安全。

夯基础、利民生,城乡供水扎实有力。加强原水保障,引蓝济李工程累计补水521.75万m³,引汉济渭工程先期调水1.57亿m³。推进75个“保交楼”72个“保回迁”项目市政通水。建成农村供水改造提升项目19处,受益人口10.2万人;汉长安城遗址区供水工程通水运行,13.3万人喝上了甘甜优质自来水。

补短板、定实策,疏排治污提质增效。更新改造排水管道43.85km,建设雨污分流管道55.67km;整治东长安街等雨水管网混接198处。长安、高陵2座污泥处置项目建成运行。全年累计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1.79亿m³,处置污泥119.7万吨,城市治污水平全面提升。

抓节水、重效益,资源管控取得实效。全年用水总量21.99亿m³较控制指标节约2.77亿m³,万元GDP用水量14.12m³较2020年下降18.4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6.8%,西安入选全国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西安举办,荣获全国水利公益宣传教育项目一等奖。

强监管、正秩序,河湖管护行动有力。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5km2。实施秦岭北麓河道行洪提升项目16个,形成生态水面352.65亩。西安在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6月份,西安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被中央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泛宣传报道。

2025年,西安市水务局将纵深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实施重点项目攻坚、防涝排洪能力提升、城乡供水能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资源高效配置利用、流域综合治理等“六大行动”,加快推进现代水网规划建设、全面筑牢灾害防御底线、全面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全面推进水域环境治理、全面提升集约节约水平、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就西安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工作进行了介绍。

2024年,西安乡村振兴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7.19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首超2万,增长6.9%,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菜篮子”工程国考连续3轮优秀,成为包括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城市在内的36个大中城市中3个连续3轮获得优秀的城市之一,并在全国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探索推进耕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县(区)一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建成百亩攻关田507个、千亩示范方263个、万亩示范片17个,打造“吨粮镇”22个、“吨粮村”27个。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巩衔工作省考再获优秀,蝉联三连优。全市7.11万户23.60万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全年累计纳入监测1436户4527人,消除风险1107户3660人,风险消除率达80.8%,稳居全省前列,全市无一例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全链融合推进“五好”都市现代农业,阎良、长安、蓝田九间房等多个区、镇入选国、省示范创建。“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壮大,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1条50亿级产业链加快推进。周至县、蓝田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蓝田县董岭村、峪口村,长安区石砭峪新村,鄠邑区胡家庄村和周至县骆峪村等5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全力优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务实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1/5。持续深化农村“三资”专项治理,出台《西安城乡融合要素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推动12类158宗项目交易,成交金额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5.7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541.27万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践“七步和美”工作法,系统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基地5个、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和一大批团建基地、青年乡创客、乡村会客厅等典型,走出了乡村分解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西安路径。

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等新场景、新业态广泛运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西安数智农机丰富拓展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应用场景,护航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签订《西安市与奥什市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交流备忘录》,成立西安-北哈萨克斯坦州农产品检验前置服务促进中心。

2025年,西安将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提升防返贫监测帮扶效能,打好农业重点产业链硬仗,深入开展“双增收共富裕”行动,加快400个市级重点村建设,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西安路径。(李洋)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