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透过调解室的百叶窗,在长桌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租客小赵与房东曹阿姨分坐两端,空气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把这点温暖冲散。
这是一起因房屋租赁合同引发的纠纷。原告小赵由于工作突然调动,想要退掉在工作地租赁的房屋,但因退租事宜与房东曹阿姨沟通不畅,双方一气之下,分别将对方告上了法庭——小赵索要押金与剩余房租4000余元,曹阿姨则追讨近两万元的房屋维修费,双方不互相让,对立情绪十分严重。
八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小赵在旧城区租下曹阿姨的老房子,那时的交易透着市井温情,小赵精心装饰着这个落脚点,曹阿姨也主动帮着小赵更换屋内的水龙头等旧物,像是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给予远离家人的小赵在这个陌生城市里第一缕温暖。
转折发生在2024年初春,小赵因工作调动突然搬离,沙发上的宠物抓痕、碎裂的玻璃门、断掉一脚的柜子、斑驳的墙面……让8年的情谊消失的无影无踪。
“搬走之前也不说一声,房间搞成这样,我还怎么租?”
“我承认没有提前说是我的问题,可是我也说了愿意扣一个月房租作为补偿!”
“一个月房租才多钱,我这初步的维修费就花了6000元,剩下还有好大一堆还没修呢。”
看着曹阿姨出示的维修清单,小赵的怒气飙升。
“马桶盖不是我弄的,我搬走时还好着呢,柜子本来就是损坏的,墙面瓷砖是自然老化,跟我有什么关系?”
“马桶盖断成这样还不是人为损坏?柜子的门悬吊在角落算什么?墙面当年可是新刷的乳胶漆!这些抓痕是不是你的宠物弄的?还有这推拉门,这么大的裂痕正常吗?你要我跟你一项一项算吗?”曹阿姨拿着房屋受损的对比照片气愤不已。
见此,小赵立即反唇相讥:“老房子本来就该修整,而且您提供的维修报价是正常的吗?”
调解室内,各种材料铺了满桌,却唯独少了8年间相互帮扶的点点滴滴。
“咱们先把这些材料收一收,算一笔特别的账吧。”主审法官纪胜利忽然起身,一阵紧密的计算器按键声在两人身前响了起来。
“小赵帮您修过几次家电,按市价折算劳务费该有1000元;曹阿姨疫情期间少收的房租,折算下来是750元;小赵帮曹阿姨买的菜钱、曹阿姨招呼小赵吃的饭钱……”计算器的按键声里,那些被遗忘的温暖渐渐显形,两人相视一眼,又默契的移开眼睛,调解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知道你们之间都是堵着一口气,但是法庭上还是要公正合理地看待问题。小赵损坏的东西理应赔偿,老房子的自然老化、基础设施日益陈旧也是很普遍的问题,排除掉这些因素,我们再来重新计算维修费用……”纪胜利法官以时光为尺、以温情为刃,在法律的框架下修复碎裂的信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冰山开始消融。
经过双方协商,双方都主动表示愿意放弃诉讼请求。他们或许意识到了,8年间的相处,比很多亲人相聚更频繁,双方之间早已不是简单的房东和租客的关系,而这个决定早已被岁月写下伏笔。
至此,这场始于租约、终于温情的调解,在四月的阳光下有了具体的温度。
当法律文书与人性的温暖交织,我们看见:司法的温度,不在于斩断乱麻的锋利,而在于编织温情的细腻。而调解的艺术,不仅是利益的平衡,更是让尘封的记忆在时光的褶皱里寻到正确答案。(林升春)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