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阳光照耀在三秦大地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散发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3月31日至4月1日,2025“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梦圆”境外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渭南市大荔县,见证大荔县域发展的蝶变。
创新引领 高质量项目为发展赋能
在陕西惠延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内,采访团在一台“隧道衬砌圆盘式自动布料机”前驻留。以往在基建领域,混凝土浇筑作业通常需要数名工人通力协作才可完成作业,且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该公司创新研发的隧道衬砌圆盘式自动布料机,实现了“一人轻松操作”,还能在进料的同时进行“自动清洗”,大大提升了浇筑作业效率。
而这只是该公司创新的“冰山一角”。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让该公司实现了施工监管过程的“可视化”,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校企合作”让更多的人才带动公司发展“再升级”……
近年来,大荔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阵地,规划布局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涉农加工产业园、新材料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综合服务园“一区四园”,全力打造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惠延机械,即是新材料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代表性项目。
优越的区位交通,完善的基础配套,优良的营商环境,让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入驻。据统计,园区现有入园企业142户,建成投产114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1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同比增长15%,综合税收突破1亿元。
去年以来,大荔县成功建立江苏沭阳招商根据地,并积极筹建广东深圳、浙江杭州招商根据地,签约洛鑫环保新材料、胜达高中项目,概算总投资14.5亿元。年产16万吨的坤尚源橡胶制品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格丽达、同州蔚隆、益维聚泰、妙龙居、瑞联等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预计总投资达37.3亿元。
以项目为引领,提升人才效能、发展效能和基础设施水平,全力“引”、全速“建”、全面“争”,不断聚集优势企业,大荔正在全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守住“根脉” 开启团结奋进新篇章
手捧仙桃的灵猴,妙趣横生的福牛,剪纸艺术家用“粗糙而细腻”的手,剪出一个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的朝邑剪纸艺术品;同朝皮影戏班前,民间艺术家用细腻幽雅、婉转缠绵的唱腔,诉说着千百年来关中平原的故事……在大荔县展览馆内,采访团享受了一场三秦大地“历史”与“文化”的盛宴。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大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距今二十万年左右,先民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2022年建成投用的大荔县展览馆,犹如一部浓缩了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好剧,让人沉浸其中,在历史与文化中体悟生命的厚重。
而大荔县展览馆的功能并不止于对人文历史的展示。作为综合性展览馆,它涵盖博物馆、档案馆、城市规划馆等多种功能,充分运用3D情景、文物仿制、人物雕塑、沙盘模型、虚拟场景还原、图片展示、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展示方式,在人文历史之外,也对大荔的发展建设和未来规划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秀美的大荔风情,在多种现代展示的“复盘”中显现在人们眼前。大荔冬枣、沙底辣椒等“地标产品”的展示,让人们对大荔的认识更加全面。
守住历史“根脉”,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75万大荔人正在共同谱写“大美大荔、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为渭南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大荔智慧和担当。
锚定改革 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
整齐划一的西瓜苗一株挨着一株,诉说着春天的绿意和希望;苗木工人戴着手套,精心地呵护着这些“金苗苗”……在大荔县新颖现代农业园区育苗大棚里,一派有序的农业生产景象,让大家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像这样100米长的大棚年产值在14万元左右,每年能种两茬,一茬种吊兰西瓜,一茬种水果西红柿。”在另一个果蔬种植大棚内,新颖农业负责人介绍说。像这样的日光温室大棚在新颖农业有200余座,主要种植冬枣、吊篮西瓜等反季节瓜果蔬菜。
近年来,新颖农业陆续建成工厂化育苗中心、科技创新馆、现代化万吨冷库、仓储物流中心,打造集生产、示范、育苗、培训、销售、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园区现有员工20人,年度用工150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先后获得“渭南市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蔬菜转型升级示范点”等三十多项荣誉。
新颖农业的成功,离不开“改革”这个法宝。新颖农业的前身是大荔县羌白远信果业专业合作社,为了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2016年,合作社与陕西省水务集团进行合作,成立了新颖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支部+企业+基地+农户+农超”的“5+”经营模式发展,新颖农业带动和辐射周边群众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同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造“新颖4.0一站式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带动上下游供应商转型升级。通过助农、扶农,健康亿万餐桌,探索实现集农产品产、供、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与科技部门合作,建立陕西省生物农业研发基地;站在新零售行业视角,整合上游产销链,打通优质农副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在西安、渭南等开设30余家“新颖领鲜”直营店……
新颖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正是大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智慧农业”为目标,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持续探索新业态……集产、学、研、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正在成为大荔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激活“旧遗址” 让文旅产业“活起来”
清朝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修建;58孔窑仓,总仓容5220吨;兼具防御和储粮功能;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这是关于丰图义仓的“关键词”。
走近丰图义仓,城门楼庄严肃穆。进入内城,仓廒整齐排列,古色古香,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丰图义仓建筑设计精妙,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2006年,丰图义仓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而丰图义仓,正是大荔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丰图义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州梆子扮装展演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种故事性和代入感强、拥有强烈的历史体验感的非遗表演让人们耳目一新,也让大家对大荔文旅产业的发展怀有更大的期待。大荔县剧团团长何满堂带领着剧团成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非遗表演。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大荔是农业大县,如何把农业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文化旅游业更有活力,是一个关键的点。”何满堂对大荔的文旅产业发展满怀期待。把非遗演艺和丰图义仓场景结合起来,展示过去劳动的场景和细节,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定期表演;运用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融入到这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中……这是何满堂的美好愿望,也是大荔文旅产业破局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大荔县围绕“旅游+”发展理念,以旅游业为主导,把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突出大荔特色、大荔优势和大荔元素,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
目前,大荔县正着力打造“大地欢歌 美荔同行”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大荔人文环境、旅游配套和服务品质,不断开拓旅游市场、优化精品线路、制定优惠政策、全方位宣传推介,让大荔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做强“首位产业” 谱写区域发展新图景
在安仁镇小坡村的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园,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周爱英为大家讲述了她和冬枣产业发展的故事。
2012年,周爱英在调查时发现了一株冬枣变异,后历经10余年进行观察选育,培育出鲜食枣品种“冬枣820”。针对冬枣销售空白期问题,她积极开展鲜食枣延迟栽培试验,建立了试验棚,试验棚冬枣较常规棚提早两个月上市;面对冬枣管理中用工难问题,她集成设施冬枣简约化栽培技术,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集成红枣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大荔冬枣精准施肥APP;围绕环剥问题研发单口环剥剪、掏口剪等产品,全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带领团队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对枣农开展电话答疑、田间指导,对示范园开展全周期、全方位的冬枣技术指导……在冬枣产业的整个生产环节,哪里有需要,周爱英就专注哪里,为产业升级与发展贡献着力量。枣农们眼中的“冬枣妈妈”,用数十年一日的专注和奉献,以技术创新见证着大荔冬枣产业的发展壮大。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曾经的贫困村小坡村一跃成为全国冬枣第一村,产值超亿元,成为十里八乡的“标杆”。经过多年的发展,像这样的“亿元村”,大荔县还有10余个。
大荔县以科技创新支持“首位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以品牌打造推动首位产业“走出去”。近年来,大荔县每年在杭州、广州等地组织召开推介会,大荔冬枣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迪拜等多个国家。作为全国设施冬枣第一县,大荔冬枣的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并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
截至目前,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突破9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规模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冬枣产业成为大荔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首位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彰显。
以项目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守住文化“根脉”,开启团结奋进新篇章;锚定改革创新,塑造现代化大农业新优势;激活“旧遗址”,延伸旅游产业链,让文旅产业“活起来”,做强“首位产业”,带动区域全产业链,谱写发展新图景……在关中平原东部,大荔以稳健的步伐、奋进的姿态,书写着县域发展的新蝶变。(文:李洋 曹新宇)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