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朱会长”的平利情缘

发布时间:2025-04-01 15:57: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十年前,28岁的朱世俊怀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平利、融入平利,一步步成长为平利青年群体的领军人,先后当选为平利县青年创业协会会长、平利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平利县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朱会长”。他总说感恩平利的包容和接纳,大多数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然是一个地道的平利人,愿意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青年创业显担当

2014年,在标准化社区工厂建设招商活动中他走进平利县。当时尚属于新生事物的社区工厂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结合大量走访和调研,他决定做电子产品代加工。为争取订单,他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各地见客户的路上,时常面包就着矿泉水就是一天的饮食。他用产品质量和生产时效赢得客户肯定,订单慢慢稳定下来,工人的工资也有了保证。他“第一个吃螃蟹”的经验也为平利“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社区工厂模式提供了一个样本。

为给青年创业者们搭建实现思维碰撞、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助力行业发展,2019年他牵头成立平利县青年创业协会,丰富的活动和规范的管理吸引了110余家会员单位,涉及20多个行业加入协会,成为平利县青年的“创业之家”。会员企业绿泰园刚起步的时候,销售成了创业者冉康的心病,他帮忙对接市青创协会的会员企业金州美食、睿智餐饮等,为绿泰园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帮助企业走上正轨。

投身公益彰爱心

在包联西河镇三合村走访中得知贫困户吴某老伴患病,家里有2000余斤稻谷、500余斤紫薯亟待出售,但苦于没有销路,于是他在协会群内代卖,短短半天销售一空,看着老两口感激的眼神,他意识到送粮送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增收途径才是有效帮扶。于是,提出“送就业、送技能、送产业、送营销”的助贫帮困新模式,发动带领协会从事商超、餐饮、电商的会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代销农副产品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两年时间开展各类扶贫帮困活动30余场次,帮助销售农副产品50余万元,捐款捐物16万余元。

作为平利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他把关注重点放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身上,谋划公益项目的对接、运行和落地,先后为老县镇锦屏社区、城关镇药妇沟社区等社区工厂务工人员的子女争取5万余元的学习用品、益智玩具等物资,为百余名留守儿童子女开展健康体检、知识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社区儿童空间、妇女儿童之家等,持续为36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托管服务等。

在开展“一老一小”关爱活动中,他积极带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先后为西河、老县、洛河等镇村筹措关爱物资10万余元,广泛开展亲情陪伴、安全知识讲座、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

他本人先后在长安中学、城关四小等学校认捐困境儿童,累计捐资捐物10万余元,有人说现在赚钱不容易,他说:“赚钱的目的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钱都花得值得。”

为民履职践初心

2016年,朱世俊当选平利县政协委员。他积极作为,认真调研,提出的《加大青年创业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被评为优秀社情民意,《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城市经济发展》等3篇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在了解到城关四小周边存在交通隐患的情况后,他和委员们现场勘查探讨解决方案,撰写了《关于迎宾大道贺猫儿沟桥交汇处加装交通信号设施的社情民意》,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很快落实,解决了民之所盼,赢得了群众点赞。9年来,他立足自身联系群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积极建言,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一个政协委员的初心。

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见,用朱世俊自己的话说:“在平利十年,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赞许。”在他的工作室内,安康好人、安康市最美志愿者、安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者等证书和奖牌不胜枚举、熠熠生辉。(任冬莉)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