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渭南皮影《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海站31日开幕

发布时间:2018-04-02 19:20: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2017年5月,渭南皮影演出团队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节中国馆内,凭借皮影作品《不息》在国际当代艺术世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中国馆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整的策展理念,独特的语境构建,引发了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尤其是开幕周期间的多媒体皮影演出,场场爆满,掌声雷动。

让皮影这项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和“中华戏曲之父”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重新散发其迷人的艺术光彩,也使得整个展览受到了国际艺术媒体和专业人士的普遍好评。

近日,这项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和凝聚了国内著名当代艺术家们心血的艺术作品就要和我们中国的观众见面啦!2018年3月31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将同时推出《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上海站和北京站的落地展,这也是这些艺术作品在国内的首演。

值得强调的是,此次展出的艺术家为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原班人马,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策划,邬建安、汤南南、姚惠芬和汪天稳为参展艺术家;其中姚惠芬为苏绣大师,汪天稳为皮影雕刻大师。同时,因为这两个美术馆的空间条件与威尼斯军械库油库展厅的空间有所不同,展览作品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略有调整,补充了因为威尼斯空间局限,部分艺术家当时未能展出的作品。展览的策展思路不变,而随着空间的变化和语境的变化,展览的气质与当时威尼斯的现场有所不同,但依然能在相当程度上让未曾造访威尼斯现场的观众们看到策展和作品的思路。

我们相信,此次在上海和北京的这次归国汇报展览,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艺术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此次展览的开场首秀,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开幕演出一样,选择了由多位艺术家的交叉合作,以及由程控机械、实时VJ操纵的投影、渭南皮影艺术家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

之所以选择皮影作为开场演出,因为中国皮影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对世界戏曲文化有着深远悠久的的影响;同时,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到过先导作用。

此次融入了当代新技术包括程控机械、实时实时VJ操纵的投影以及青年艺术家的参与也让皮影这项世界上最老艺术技术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焕发出当代艺术的风采。

那么说起皮影,有一个名词不得不提,那就是渭南皮影,渭南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戏曲之父”。与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渭南皮影以其雕刻精美的影人造型、奇妙绝伦的表演技巧、委婉典雅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影戏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中华戏曲活化石”和“中国一绝”的美誉;几年来、多次受国家指派对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到“文革”时期,由于遭“破四旧”的噩运,使藏于民间的渭南皮影家底几乎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渭南皮影虽然有复苏的政治环境,而且也被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展,但是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下,其濒危处境仍然未能扭转。

2016年,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陕西从心文化演艺公司,有缘结识了渭南地区目前最专业、配置最完整的皮影团队,并很快意识到这项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渭南文旅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陕西从心文化演艺公司与皮影团队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下定决心拯救和保护渭南皮影这项非遗文化,两年来,通过与中国当代皮影艺术第一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皮影雕镂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陕西皮影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渭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资深皮影鉴定专家汪天稳大师合作,通过与中央美院等国内艺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文化艺术展览,与国内各大卫视节目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渭南皮影,让这项非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目前陕西从心文化演艺公司旗下的皮影团队集合了当地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有刘华、吕崇德、刘东耀、刘兴文、董进水、魏亚民等老师傅,这些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艺术家们,随着自身年岁的逐年增长,老艺术家非常担心这个独特的文化艺术突然失传,为了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老艺术家们坚持演出,希望通过社会和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中华文化魅力,更多中国人可以学习皮影,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

此次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推出《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上海站和北京站的落地展。也是对传统文化和皮影艺术的一次重大宣传,通过此次与国内艺术家的合作,我们也充分意识到,不管来自民间还是学院,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创作。

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和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批注和题跋。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本届中国馆向世界展示的当代中国艺术,是这场数千年的集体创造的新的生产。它正直坦荡,不是削尖脑袋猴急经营的创造力,而是脱胎换骨后的自然洋溢;不是暴烈的资本炒作的成功,而是感染和召唤所致的认同。它是一种基于中国文明的底色和基因,基于中国人的人情冷暖和匠心文运、通情达理的新的当代艺术。

 

刘华

 

1943年出生,1958年(15岁)考入陕西省戏剧院演员训练班乐队学习秦腔、迷胡、碗碗腔,板胡、月琴、二胡、大提琴的演奏。2008年被国家任命为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称号。

获奖经历:

1975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1987年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2011年出版了《碗碗腔》音乐丛书;2015年出品个人音乐伴奏专辑。

参与演出:

1988年拍过电影《含苞待放》纪录片;

1988年参与《皮影戏十大本》的音像拍摄;

1990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葛优主演的《活着》电影的拍摄,并担任葛优的唱腔设计。

吕崇德

 

1944年出生,师从潘京乐老师学习皮影戏,2009年获得全省文化对外交流先进个人奖,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获奖经历:2013年获得全国皮影戏调演一等奖;2015年获得全国皮影戏调演全国金奖;2005年至2009年获得渭南市皮影戏调演一等奖(三次);

参与演出: 2001年参加柏林“亚太洲”活动在德国演出皮影戏;

2004年赴法国参加中法友好年活动,随后又赴卢森堡演出;

2004年参与电影《丝绸之路》的拍摄;

2007年赴法国演出40天;

2008年赴意大利参加罗马艺术节表演;

2015年10月在北京给文化部举办的非遗演出《白蛇传》。

刘兴文

1950年出生,1972年学习二弦演奏,86年从事皮影演出。

获奖经历:

1987年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木偶皮影邀请赛获二等奖。

1986年在华县皮影调演中获二弦伴奏奖。

参与演出:

1988年参与拍摄专题片《含苞待放》;

1993年应张艺谋邀请参加电影《活着》的拍摄;

1995年赴台演出;

1996年赴香港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民俗节的演出并赴日本演出;

1996年参与拍摄《影人儿》;

2001赴德国参加“柏林亚太周”的演出;

2004年、2007年参加法国举办的《中法文化年》的演出;

2012年参与《孙子从美国来》的拍摄。

刘东耀

 

1949年出生,师从郝炳黎老师学习皮影,尔后,又得省戏曲研究院影戏班受黄育英(硬弦大师)老师的指点。

获奖经历:

2005年在渭南皮影协会成立之际获得硬弦一等奖。

参与演出:

1991年曾受中央台《广阔天地》节目的来访和中央七台《实话实说》节目的来访;

1996年受德国皮影协会的邀请在德国演出;

1996年参与拍摄《影人儿》;

2000年在德国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偶戏的调演,2004年参与电影《新丝绸之路》的拍摄2006年参与拍摄《凤凰》一剧;

2012年参与《孙子从美国来》的拍摄。多次参与对欧美、英、德、法、日、意、瑞士等国的友好人士的演出。

董进水

 

1944年出生,师从魏振业老师学习皮影戏

获奖经历:

渭南市皮影戏调演获得二等奖。

参与演出:

参加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

2006年参与拍摄《凤凰》一剧;

2012年参与《孙子从美国来》电影拍摄;

2015年在北京恭王府演出皮影戏;

2007年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皮影戏演出。

魏亚民

1958年出生,师从魏振业老师学习皮影。在团队担任“后槽”,也叫“打后台”,负责碗碗、梆子、大锣、马锣。

参与演出:

在西安、北京、日本、英国等地巡回演出;

2007年“中国,日本,韩国”文化艺术交流会演出皮影戏

(渭南市文物旅游局)

 

责任编辑:深度解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