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西安市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在会上介绍,2024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所有者权益9172亿元,同比增长13.4%。市国资委副主任李义长表示,2025年将聚焦“深化六个改革”部署,以八项重点任务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图片来源:雷伟东
2024年,西安市国资委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主线,推出11方面92条改革举措,完成率达91.3%,形成多项创新成果。改革纵深推进。出台《西安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市属企业“资产、负债、收入”三本台账,完成数字集团组建及15户企业专业化整合;开通土地作价出资绿色通道,盘活9家市属企业3000余亩土地,综改基金投资新兴产业16.2亿元。 治理效能提升。实现市属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配备外部董事213人,经理层全面推行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清理“空壳类”企业,处置“两非”“两资”资产。 创新驱动发力。投入8197万元支持18个科技创新项目,5.12亿元研发经费视同利润加回;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央地协同深化。新增央地合作项目15个、总投资421.36亿元,签约推介会项目金额103亿元。社会责任彰显。市属企业清理拖欠账款8.57亿元,招收高校毕业生1300余人,乡村振兴投入资金338万元,“博爱三秦·西安国康”基金救助138户困难职工家庭。
2025年,西安市将围绕“深化六个改革”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推动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节点、注重跟踪问效,确保6月底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年底前圆满收官。
持续拓围深化综改试验。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央省市产业合作项目为抓手,共同参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项目就地承接、就地转化。增强综改基金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高效实施资产重组整合。围绕我市战略发展导向和产业发展要求,聚焦“三个集中”,有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清理撤销“空壳类”国有企业。鼓励市属企业紧抓部分央企处置“两非”“两资”的合作机遇,开展强链补链延链。
推进上市公司提质增量。强化市值管理理念,积极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培育,支持一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工作步伐。督促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机制,明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不低于50%,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推进长安先导科创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扶持未来技术、培育未来产业力度。
推动差异化分类考核。按照“一企一策、分类考核”原则在不同类型企业综合统筹共性、个性、专项任务等指标的赋分权重,精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分类考核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投融资管理和债务管理,实行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厘清政府隐性债务界限,严防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向政府债务转移。
深化央地融合发展。发挥好央企进陕工作专班督导协调作用,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推进解决央地合作项目落地和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积极促进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在项目合作、资产处置、联合开发、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开展合作。
李义长表示,西安市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国企力量。(潘睿)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