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陕西镇安:守牢底线固成果 乡村振兴上台阶

发布时间:2025-03-11 11:01:4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秦岭深处有人家,云来雾去是镇安。

这里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的承载,也是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阵地之一。近年来,陕西省镇安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紧盯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锚定目标、压实责任、因地制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镇安答卷”。截至目前,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镇安县脱贫户总规模为24168户75062人,监测对象1695户5414人,未解除风险570户1671人。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86元,高出商洛市人均纯收入134元,增速为6.9%。

罗家营电站+农旅融合项目

这份答卷,展示了镇安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坚实步伐。该县连续两年接受国家巩固衔接考核,连续三年在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2024年成为陕西省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唯一一个获评全国发展成效综合评价第一等次的县,并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提升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镇安县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推动全域农业基础更加牢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书写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坚守定力,防贫底线守得更牢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安县整合地方各级力量,制定详实的帮扶政策,严管资金推项目,以更优的顶层设计让工作有章有法、有据可循、落到实处。

在整合力量方面,镇安县始终坚持“三级书记”抓振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1个办公室和18个工作专班的“1+1+18”组织架构,实行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推进机制,对中央定点帮扶、苏(津)陕协作、省内结对帮扶等3支帮扶力量45名干部统筹定岗,与本地干部同等分工、同等定责、同等赋权,确保人岗相适、供需对接;117个“五类村”实现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全覆盖;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154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21个。

高峰镇渔坪村冷水鱼养殖+乡村游项目

为了夯实责任,镇安县制定了详实的政策体系和落实办法。重点围绕“1+32”政策体系,全面汇总梳理重点政策清单,按照“对标落实一批、细化完善一批、配套制定一批”,因地制宜制定《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机制》等96项具体措施,实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全覆盖。建立44个县直部门责任清单,抽调行业部门骨干力量组建专班,定期到镇村指导工作、跟踪督办,确保政策能承接、能持续、能落地。

乡村振兴,高质量项目是关键。在项目建设方面,镇安县严管资金推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原则,建立县、镇、村项目建设类资金管理台账、民生保障类资金管理台账、政策补助类资金管理台账“三级三账”,累计整合资金32.3亿元,实施项目1230个。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3335”管理模式,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该做法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镇安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动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紧盯监测帮扶,落实防返贫“2531”工作机制,坚持网格排查与数据分析联动发力,突出脱贫户、低收入农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八类重点人群,实施风险排查、识别纳入、结对包联、施策帮扶、消除退出“五个精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5414人,已风险消除1125户3743人,无一人返贫致贫;紧盯巩固提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坚持四支队伍入户排查、行业部门定期巡查、固定人员电话抽查、专项小组暗访督查、县级领导随机检查“五查联动”,查改各类问题1418个,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41个、改造直饮水窖1693座,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两个清零”和医疗参保率、安全饮水达标率“两个百分百”;紧盯重点镇村,严格落实陕西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1个重点镇和41个重点村,实行力量、资金、项目“三个倾斜”,落实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支驻村工作队常驻、一个龙头企业帮扶、一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按照重点镇600万元/年、重点村120万元/年标准,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休闲农业等项目113个,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实现“后队变前队”。

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这是镇安县上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决心和信念,也是推动全县实现“华丽蝶变”的行动和实践。

激发动力,群众饭碗端得更稳

在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全力运转,一袋袋包装精美的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产品鱼贯而出,工人们熟练地进行装箱、打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封装工李爱莲说完,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产业发展一头连接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接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近年来,镇安县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把产业发展、稳岗就业作为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首要举措,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大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云盖寺镇蔬菜集中种植基地

镇安县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其优质板栗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多次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气候好产品”等荣誉称号。过去,受地理条件和品种限制,板栗生产一直较为粗放。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省市县科技人员共同参与,镇安县成功培育出7个板栗优良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亩均增产50公斤、增收400元。其中,“镇安1号”成为全国首个国审板栗良种,推广面积20多万亩。

“我通过林业部门的管理指导,板栗产量从每年500公斤增加到1500公斤,一年能卖八九千元。”云盖寺镇金钟村六组栗农余美江脸上藏不住丰收带来的喜悦。科技激发了镇安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板栗产业发展势头更旺,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目前,镇安全县板栗产量已经从过去的不足6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吨,年产值突破1亿元。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促进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增添更多的新动能。小小的板栗,逐渐成为镇安农民增收的“金果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地处秦岭腹地,交通、区位等各项条件并不占优的镇安来说,做好群众稳岗就业,更是关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石”。近年来,该县在推动群众稳岗就业方面下狠功夫,实施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社区工厂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务工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累计转移脱贫劳动力14.3万人次,实现有劳动能力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镇安月嫂”劳务品牌更是荣获全国“创翼之星”奖,以品牌影响力为推动群众就业工作赢得新机遇。

凝心聚力,巩固成色提得更足

走进镇安县月河镇罗家营村,入目是宽敞干净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庭院、蜿蜒流淌的湖水……千亩油葵点缀在河流两岸,俨然一幅美丽的灵动山水画卷,前来旅游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近年来,罗家营村利用资源优势,盘活闲置农房、土地,加强村企联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翻番。

一村一落美如画,宜居宜业幸福家。罗家营村的变化,是镇安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党建引领“四变转型 五好培强”发展新路径,坚持以党支部引领、支委领办、党员示范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变废为宝、变财为业、变散为聚、变绿为金“四变转型”,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组织建设好、发展模式好、联农带农好、风险防控好、经济收入好的“五好培强”,全县1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在中央农办《农村要情》刊物刊载。

镇安县合曼养生项目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保障。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打造,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好风景”的深入实践。

行走在栗乡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启了“美颜”模式,全新“妆容”纷纷火“出圈”,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也让远走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愈发浓烈。高峰镇渔坪村依托渔洞河优质水资源,采取“村业态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集田园游憩、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乡村休闲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月河镇罗家营村实现了从“全域整治”向“全域美丽”的华丽蝶变,其《全域推进抓提升扮靓乡村好颜值》案例更是入选陕西省“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镇安县坚持全域谋划、全域整治、全域推进、全域提升,深入开展“六清六治六管六建六美”活动,农村污水处理率达5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1%,改造卫生户厕5.2万座、普及率91.7%,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687.6公里,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建成市级秦岭山水示范村9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丰收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看山,苍劲奇秀;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镇安县利用“绿水青山”资源,推动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在守护“绿水青山”之间,推动“全域美丽”,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让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根基更加牢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镇安的有力实践中“成色更足”。

精准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安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也拥有更多发展的机遇。镇安上下勠力同心、补短强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精准推动“搬迁后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抓好基层社会治理,让群众生活有依靠、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序。

精准推动“搬迁后扶”,是镇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镇安县在59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推行搬迁后扶“三五”机制,将搬迁群众划分为外出务工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传统农民型、兜底保障型“五种类型”,配建小菜园、小库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设施”,通过盘活“三类地”、实行“双薄制”、建设“便民室”、治理“片区化”、物业“多元化”五项措施,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增收难、生产生活融入难、服务管理治理难等问题。这一做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内参》刊发,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2022年度巩固衔接考核评估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镇安县持续推动文明新风的树立,提升群众生活的归属感和乡村文化建设水平。通过五级微信群和APP,镇安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发挥县、镇、村17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和156个村(社区)192支志愿服务队作用,将敬老爱幼、邻里关系、公益事业、摒弃陋习恶习等指标进行量化,让乡风文明变得更加有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布“镇安好人”3期40人,评选10类“最美行业人”97名,评选新时代好少年64人。

以文明实践“五小服务”为载体,镇安县广泛开展文明家园、文明出行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激发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创建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活力,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分别占比86.2%、75%,建成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4个。发布推行《镇安文明有礼二十八条》,创作编排动漫、快板等文化产品12个,开展道德讲堂、移风易俗、“微课堂”等宣讲活动130场次,覆盖受众逾10万人,不断激活全民“文明细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加速器”。镇安县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创新“党建+片长”“党建+乡贤”治理模式。全县村(社区)选聘片长3202人,吸纳乡贤3049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万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镇安这一创新做法,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推荐案例。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让镇安收获了诸多荣誉。镇安已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省平安县并授予平安铜鼎。

如今的镇安,产业势头旺、生态环境美、乡村更和谐、生活多惬意,景美人和、气象一新。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镇安县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实施“千万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乡村振兴之花在栗乡大地开得更盛,结出更多美丽的果实。(许兰铖  陈维智  侯兴华)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