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创新驱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长安样板”

发布时间:2025-01-02 15:23: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不断推动知识产权纠纷的高效性、实质性化解,2023年以来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20件,审结1517件,调撤率达68.5%。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荣获2023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文︱牛洋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对2023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100个集体和200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2024年12月21日, 长安法院公开审理长安区首例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刑事案件。

这是对长安法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极大肯定。近年来,长安法院坚持以司法力量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两行动、两措施”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一套专业化、信息化、效能化、统一化的知识产权案件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路径。2023年以来,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20件,审结1517件,调撤率达68.5%。切实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聚力营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

优化基层营商环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营商环境既是区域“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长安法院扎实推进“两行动、两措施”,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法治之力护航高质量发展。

长安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

近年来,西安文旅产业持续火热。文旅IP关乎城市旅游发展,其复合性、深度性开发也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安法院审理的涉热门IP《长安十二时辰》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以优秀作品IP的有效开发为出发点,支持了原告的诉请,认定被告构成混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保护优秀文化作品内在价值、推动西安文旅产业和企业良性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服务案件全生命周期。长安法院立足知识产权司法审判职能,形成了案件全生命周期的司法服务闭环。采取“公开庭审+精准裁判+以案普法”模式,审理了“长安十二时辰”“HELLO熊”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大明眼镜”商标侵权案入选2022年度西安市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典型案例,“长安十二时辰”案入选2023年度西安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典型案例、市委政法委依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典型案例。

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自2022年5月1日开始集中审理西安市部分知识产权案件,发挥了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的审判职能作用,探索形成“专业审理+专家咨询+公开裁判”的案件审理模式,审理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充分发挥了司法裁判价值引导作用。

长安法院通过在前示范判决和随后委托调解 ,促成某旅拍摄影师与某旅行机构之间的13起著作权侵权纠纷达成“一揽子”和解。

2023年以来,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00件,审结1478件,调撤率达68.44%。2024年3月8日,综合审判庭运用“三合一”审判模式,高质效审结了陕西省首例以礼盒为载体的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案件。该案入选2023年西安市知识产权保护案例集选。

加强组织和文化建设。知识产权审判依法履职,需要坚强的组织建设保障。面对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下移的新挑战,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建立了以专业化知识产权主审法官为骨干,以跨庭室灵活组建个案合议庭为补强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

为了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长安法院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校园、社区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推进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区域发展,营商为要。长安法院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为西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以“四化” 打造源头解纷新路径,做优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更好地服务西安科技创新工作大局,长安法院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机制融入科技创新保障工作之中,探索出一套专业化、信息化、效能化、统一化的知识产权案件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路径。

长安法院与辖区内高校就疑难知识产权个案专家咨询和第三方调解建立合作关系。

推动主动治理“专业化”。为应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复杂性特征及矛盾源头化解的高专业性要求,长安法院积极推动主动治理“专业化”,深入浅出站稳知识产权保护主战场。建立多层面合作,与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知识产权案件的化解打下“智力基础”。发挥专业人员智慧,聘请资深知识产权领域工作者为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支撑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化需求。加强校地融合支撑,与辖区内高校就疑难知识产权个案专家咨询和第三方调解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双向衔接。

增强前端化解“信息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需要新的模式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长安法院持续增强前端化解“信息化”,以简驭繁当好知识产权保护主力军。建好平台载体,依托审判管理平台、陕西法院微庭审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化渠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完善步骤,基本实现了委托移送不隔夜、信息交流不隔墙、法律疏导不隔人,大大缩短了案件纠纷解决周期。快速灵活处理,依托智慧平台,以灵活化的开庭方式和质证方式,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曾在3天内审结了中信出版公司与某购物APP的商标侵权类案件。

提升未诉先办“效能化” 。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提升办案效能是关键。长安法院着力提升未诉先办“效能化”,去芜存菁筑牢知识产权保护主阵地。整合程序提效率,采取办案团队与特邀调解组织之间、专业法官与特邀调解员之间的“双向直连”,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整体效率。提前介入排风险,利用信息化手段梳理研判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阻碍诉前化解的情况,分析排查未诉、待诉隐性案源并适时提前介入。为企服务办实事,建立企业家约见法院院长制度,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议。

2023年8月31日,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长安法院共同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类案调判“统一化”。 知识产权案件中,有很多“类似案件”。针对“类似案件”,长安法院建立类案调判“统一化”,化零为整握紧知识产权保护主导权。严查严处个案,通过在前示范判决和随后委托调解 “组合拳”,促成某旅拍摄影师与某旅行机构之间的13起著作权侵权纠纷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整合类案调判,2024年2月,依托某公司已审结的26起商标侵权案件生效判决,对后续同一原告起诉的80起同诉求案件,在已确定调解方案的基础上与双方诉讼代理人多轮沟通协调,为众多被告减少赔偿数额约15万余元,也帮助原告压缩了案件受理时间、降低了诉讼成本。

长安法院将进一步加深专业化程度、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效能化建设、增强统一化能力,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案件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深度、广度、力度和速度,为科技创新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探索创新,积极主动延伸司法审判职能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司法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延伸,更需要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创新。

2024年3月11日,长安法院在“秦创原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抖音”内置小游戏的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这是长安法院与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在此巡回审判点公开审理的第一起案件。

2024年9月11日,长安法院前往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沣东新城分局,就司法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回访座谈。

长安法院创新知识产权领域“巡回审判+委托调解+专家咨询”工作机制,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秦创原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以协同保护打造知识产权审判全面保护格局。

用好司法建议,延伸审判职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长安法院主动将审判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积极发挥司法建议社会治理“啄木鸟”功能。

长安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发现,多起侵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信息网络侵权案件中,侵权主体的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均为虚拟地址,预留联系方式也为虚构。此类案件的法律文书难以有效送达,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维权进度迟延、维权成本增大。长安法院依法向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沣东新城分局发出了全市首例知识产权领域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书》。司法建议发出后不久,长安法院便收到了沣东市监分局关于《司法建议书》的回复函。

“针对司法建议中提出的市场主体虚拟地址登记等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目前已注销市场主体12户,将400余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24年9月11日,长安法院一行前往该局就司法建议落实进行回访座谈,会上,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司法建议的落实,需要更为长效的体制机制。近年来,长安法院与相关司法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良性互动和信息共享机制,最大化发挥行政部门在参与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面的职能,共同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深化校地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多人才的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机制。

2024年6月20日,长安法院综合审判庭对一起涉西安老字号“泡馍”店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进行了公开审理。西安高校师生代表共计50余人旁听了案件审理。庭后,法官组织案件代理人及在场高校教师与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问答交流,针对学生们提出的“以‘姓氏+家’的餐饮服务如何获得商标保护”“商标侵权和商标犯罪的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解答。

“通过这次庭审,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知识产权案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切身感受到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贯通融合,为严谨专业的法官点赞!”来自西北大学法学院的同学表示。

长安法院依托高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以校地融合共建知识产权审判人才“摇篮”,与辖区高校共建教研实践基地,并形成了疑难复杂案件专家参与、理论调研长期合作、审判工作专家咨询、审判业务专家培训等多项机制。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专的发展历程。长安法院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有限的区域内书写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广阔篇章。未来,长安法院将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更加主动融入西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格局,以“长安样板”助力知识产权纠纷实质化解,打造知识产权解纷优选地,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司法动能。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