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汽汽车年出口销量由1万辆跃升至6万辆,在中国重卡出口行业中,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前列。
文︱贺鸣芳 牛娜
2024年11月8日,陕汽SHACMAN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暨嘉年华展在西安举办,大会现场向阿联酋客户交付第36万辆SHACMAN产品车。
乘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2012年以来,陕汽勇担时代使命,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SHACMAN“走出去”、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朝着国际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5吨重型越野车起家的陕汽,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制造业企业。“陕汽人”顺应发展趋势,用创新推动“制造”迈向“智造”。目前,陕汽产品已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出口额稳居中国行业前列。从“驶出国门”到“奔向远方”,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陕汽一步一个脚印,让开放赋予发展更大的动能。
陕汽给全球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点打造“五个国际化”。
深耕“一带一路”,“走进去”打开海外市场
2024年9月17日,2024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开幕,陕汽惊艳亮相,展区人头攒动。“这款车什么时候能卖到我们这里?”来自德国的施密特先生对X6000氢燃料电池牵引车颇有兴趣。陕汽展出了X6000 840马力牵引车、智慧节能牵引车、LNG性能版牵引车、氢燃料电池牵引车、L6000城市物流运输车五大车型,涵盖柴油、天然气、纯电、氢燃料多种能源形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陕汽的出口贸易便已扬帆起航。1988年,13辆陕汽“延安牌”越野车走出国门,迈出了陕汽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2008年,陕汽海外年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2009年,陕汽国际品牌SHACMAN全球发布。
从最初的13辆到现在的36万辆,陕汽通过深化产品、市场和产业链布局,围绕人员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销售和服务本地化的“四化”目标要求,加快由“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升级,即从开拓新市场、扩大渠道布局范围向加大本地化合作转变。
近年来,陕汽在重点市场非洲、东南亚等地公开招募优秀出口渠道,大力推进全球营销网络布局。陕汽的全球“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累计在南非、摩洛哥等17个国家落地KD业务,SHACMAN已经布局全球140余个国家,设有40个海外办事机构,销售、服务、配件网点实现全面覆盖。陕汽年出口销量由1万辆跃升至6万辆,在中国重卡出口行业中,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前列。
参加德国汉诺威车展。
为给全球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陕汽重点打造“五个国际化”,即研发国际化、供应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质量国际化、金融国际化。聚焦研发国际化,加大国际市场产品开发投入,计划追加25亿人民币用于建设全新的研发试验室、工艺试验室、产品分析中心;聚焦供应国际化,强化与博世、采埃孚、威伯科、大陆等知名国际一流供应链企业战略合作,构建国际一流的重卡产业链;聚焦生产国际化,与全球有实力、有意愿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属地化生产制造体系并强化国际产能合作;聚焦质量国际化,组建超100人的远程诊断专家团队和国际技术支持团队,第一时间解决市场问题;聚焦金融国际化,推动集团旗下金融平台德银控股构建国际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力争到2030年,国际市场全系列卡车年销量突破10万辆。
持续深耕海外市场,陕汽收获了海外业务板块的“好成绩”:2021年至2023年,陕汽出口业绩保持连年增长。在中国重卡出口行业中,陕汽市场份额超过20%,中国每出口5辆重卡,其中就有一辆是陕汽。2024年前10个月,陕汽出口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 13%。
在未来发展中,陕汽将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坚持长期主义,追求更高的目标;加快产业国际化,向本地化经营转型;建立全面的产业生态,谋求更大发展,在全产业链条加强合作,扩展全系列卡车产品布局,共同打造卡车产业生态圈,共创可持续共享价值。
创新赋能发展,“陕汽”品牌引领汽车产业新高度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陕汽从“制造”迈向“智造”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带来的“质变”。
陕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拥有技术中心和汽车工程研究院两大技术研发机构,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672项;拥有国内领先的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拥有485项新能源、智能网联专利技术,先后承担了3个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辆L4级智能重卡和燃料电池整车产品。
创新,不止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更涵盖体制机制、发展策略、产品研发和服务等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陕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夯实集团中长期激励实践基础,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建立项目跟投制度,“量身定制”激励方式,圈定行动实施路径。德创未来采用团队跟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对整车项目实施股权融资,在关键技术领域实施技术合作,已成功融资6.4亿元。
向海外客户交付第36万辆车。
发展策略方面,陕汽长线布局新能源赛道与智能化系统,占领发展先机。为争当新能源重卡的“领跑者”,陕汽于2015年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所。2021年,陕汽成立德创未来,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卡车的研发与突破。目前,德创未来吸纳近300名高级专业人才加盟,已自主设计145款新能源整车产品。此外,陕汽自主研发的“天行健”车联网系统,创造了新的盈利点,成为重卡行业的“明星产品”。
针对海外市场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在海外产品研发方面,陕汽也在不断突破。
2018年,陕汽提出了“一国一车”的概念,让海外用户参与到需求研究和产品开发中来,成为陕汽的“产品工程师”,与陕汽共同将各个市场的应用需求转化成产品方案。这种创新的做法使产品更贴近当地需求,甚至能够引领和改变当地的应用场景,塑造出真正的“硬”实力。今年,陕汽在原有448款产品的基础上,将“一国一车”产品种类扩充到了692款。
“要有‘对路’的产品,不能是‘有什么卖什么’,而应该是‘海外各个国家地区需要什么,陕汽就造什么’。”陕汽海外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中东地区的主要细分市场——沙漠作业车辆,陕汽发挥全驱车技术优势,兼顾高温、沙尘等气候特点对车辆的特殊要求,开发了X3000全驱沙漠牵引车。该产品上市后迅速成为主销产品,获得中东客户广泛赞誉。陕汽针对港口运输研发的“明星”产品——偏置码头牵引车,结合海外港口不同的作业要求和使用特点针对性开发,目前已成功进入沙特、韩国、土耳其、南非、新加坡、英国等国际大型港口集团,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码头车细分领域的第一品牌。
产品创新方面,陕汽持续推动产品“迈向高端”;坚持技术革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自“一带一路”提出至今,陕汽的产品已经从F2000、F3000系列,发展到如今的X5000、X6000高端智能重卡,达到了与欧洲卡车品牌同台竞技的水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服务方面,陕汽坚持“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关注客户运营全过程”的“两个关注”理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打造特色售后服务优势,让用户更加放心地购买陕汽的产品。
抢抓历史机遇,勇当陕西制造业“顶梁柱”和“排头兵”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汽车产业的产值已占陕西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成为陕西制造业领域的“航母”。
现如今,陕西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和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双双跻身千亿级产业链。作为陕西商用车领域的龙头企业,陕汽在陕西汽车产业链和制造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转型日益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产量2168.3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43.9万辆,同比增长33.8%。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
印度尼西亚的陕汽车。
陕汽在稳住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通过持续研发制造行业领先的新能源重卡,全力开拓新市场。前三季度,陕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0.5%。9月,陕汽携多款明星产品及最新研发成果亮相汉诺威国际车展,自主研发的纯电动重卡以其零排放、高效能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展现了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瞻布局。目前,陕汽各类新能源汽车已在钢铁、煤炭、港口等多领域投入应用。
其中,德创未来与上下游伙伴深度合作,完成20余款氢能产品开发,氢燃料电池卡车成功在上海、重庆、河北等地批量交付,成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470万辆。海外市场,成为我国汽车企业发展与扩张的“新蓝海”。在“一国一车”“迈向高端”“五个国际化”等战略布局之外,陕汽还在构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等细节方面下足了功夫。
“陕汽赞比亚子公司已进入日常运营阶段。目前我们正在海外积极布局子公司,吸引更多当地优秀渠道商和服务商加盟陕汽,完善全球网络覆盖,并积极推进人员、制造、销售和服务的本地化进程。”陕汽海外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陕汽持续加大对海外服务的投入,先后推出“服务周转车”“延保服务”“驻点服务”“呼叫中心”等创新模式,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车辆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售后服务,还实现了“东南部非洲跨境物流沿线”“欧亚陆路运输通道”“拉美环太平洋物流沿线”等跨境物流干线的服务网络布局,进一步提升了跨境物流用车的服务保障能力。
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海外市场日趋重要的大背景下,陕汽通过前瞻性布局,不断推动产品和海外服务的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持续为陕西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奋进者不畏艰难险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展望未来,陕汽将锚定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耕海外市场,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创造可持续的共享价值,用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汽车产业领域不断超越梦想、成就伟大,推动陕西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