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始终是陕西实施重大战略的坚实依靠、稳定经济大盘的基本支撑、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引领、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保障,在陕西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文︱李洋
2024年10月12日,陕西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持续推动全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陕西省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全力强党建、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省属国有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近三年来,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9.6%、45.2%、34.7%和15.4%。
改革攻坚,激发国企新活力
近日,陕建控股集团参建的西安地铁十号线一期正式通车运营,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也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下,陕建控股集团的业务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陕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驱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重组整合力度等11个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更加凸显改革创新、聚焦发展质效、注重风险防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目标导向、力求结果导向,着眼解决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国资功能定位与职责使命,确保改革成效经得起检验。
“重组整合”,是国企改革攻坚的重要环节。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陕西正付诸强有力的行动。陕西省西安市已完成工投集团与机电化工等6组14户企业的划转整合,组建人才集团、数字集团等企业集团8个。陕西省宝鸡市出台《市属五大企业集团整合实施方案》,加大市属企业同业整合,将66户市属企业整合为市发展集团、工发集团等5个市属企业集团。
改革攻坚,西影集团的故事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总有办法”。这四个字刻在西影大厦上,是其66年传承不息的企业精神,更是改革发展刻骨铭心的经历。8年前,西影集团体制机制难以适应高风险、高市场化的行业特性,生存极其困难。经过系统性改革与不懈努力,西影总资产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近50亿元,年营业收入由不足5000万元到今年有望达到10亿元,平均增速超过40%。其改革成效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并入选中宣部新时代文化改革典型案例。
近年来,陕西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187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07项,完成率57%。在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企改革考核评估中,陕西获评A级。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坚决落实 “两个一以贯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厘清不同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深化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有机统一、党组织把关定向与董事会科学决策有机统一,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成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企业重大改革重组,稳步推进农业、商贸领域重组,开展酒店、旅游等同质化业务整合。加大亏损企业治理,88户企业完成治理,353户亏损企业实现阶段性账面扭亏为盈,综合治理完成率40.5%。深化市场化改革,5281名经理层人员实行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95.4%的企业实施管理人员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制度。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再升级
2024年8月,陕投集团所属金泰化学神木电石120万吨年电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续建项目顺利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作为能效“领跑者”,神木电石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陕西国资国企始终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服务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出台支持创新20条举措及配套细则,试点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实施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三项改革”落地,省属国有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33个、省级创新平台219个,开展原创技术攻关62项。近三年来,陕西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6%,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9.9%。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开展设备更新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程,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2023年,陕西省属企业战新产业投资186.5亿元,同比增长19.5%;2024年计划投资247.9亿元。
2024年7月,清水川能源三期项目实现“双机双投”,标志着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建成。
拓展合作发展空间,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中大石油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扎实推动央企进陕签约项目落地,120个合作项目84个已落地,落地率70%,落地项目总投资2756.8亿元。
立足国家所需、行业所困、产业所趋,陕西国有企业主动担当作为。中国西电打造了高压电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绿色输变电装备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类产品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延长石油近10年研发投入625亿元,建成33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3个中试基地、2个科技产业园,设立陕西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培育建设 CCUS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掌握了特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等20余项国内外领先技术,建成合成气制乙醇等10余个全球首套装置。陕煤集团累计获授权专利9065件;乙烯法制聚烯烃弹性体实现规模化合成,成为全球首创;碳纤维产品形成5000吨产能,填补了国产第三代碳纤维空白……
以创新为驱动,陕西省属国有企业为科技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了国企“中坚”力量,全力推动陕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锚定发展,履行责任勇担当
隶属陕投集团的陕直股份贝尔407“中国龙”涂装直升机亮相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彰显了国企发展低空经济的担当。
近年来,陕西锚定推动全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国有经济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上半年,在全国省级国资监管企业中,陕西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位于第5、第6和第10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省属文化、科技、金融企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经营质效持续提升;驻陕央企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新动能新优势不断聚集。国有经济发展稳进向好向优,锻造现代新国企迈出坚实步伐。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陕西国资系统坚持做优监管、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的决心。按照正本清源、明晰权责、完善体系、放管结合、精准有效的原则,陕西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持续完善考核机制,建立 “一增两优四提升”目标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创新驱动、风险防范和过程管控。着力提升监管质效,构建全领域、全过程、全链条的 “1+N”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大力推进 “三总一董”(总会计师、总审计师、总法律顾问和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实现外部监督向内部管控转变。严格管控各类风险,强化投资管理,企业主业集中度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实施 “红橙黄绿”负债分类管控策略,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67.47%,较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加强合规管理,近3年累计审结重大案件996起,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97.8亿元。
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陕西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创新中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延长石油完成采油厂、物流、装备等20余项业务整合,物流整合实现降本3.83亿元,营收增长17倍。中国西电面向全球设立39个驻外机构,建成埃及、印尼等海外产业基地,业务范围涵盖82个国别,支撑 “特高压”成为 “国家名片”。陕煤集团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达到99%,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陕西金资按照“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深耕陕西、服务大局”总战略,全力化解省内重点区域、重要领域金融风险。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锚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陕西国有企业以“顶梁柱”的担当,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更好地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陕西省国资系统将全力推动国有企业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壮新质生产力等方面“走在前、挑重担”,在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上积极作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多国资国企贡献。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