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陕西镇安县:做活“联合共建” 同心服务群众

发布时间:2024-12-31 14:31: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近年来,镇安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总要求,加强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导,各文明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推行“阵地资源、实践活动、服务队伍”共建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工作不够规范、资金短缺、力量不足和群众召集难、活动开展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体发展、多向互动的文明实践“共建融合”新路径,形成了多点开花、连线成片的文明实践融合矩阵,开启了以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所需、以项目运行提升文明实践水平的新局面。

做法与成效

(一)联盟共建,寻求志愿服务最大“公约数”。镇安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在与各单位共商后,出台《镇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共建方案》,明确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牵头,‌联合县政协办、关工委、‌团县委、‌妇联、‌民政、‌教体、‌卫健等33个文明单位和15个镇街,以及8个社会团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以理论宣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弱助困、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等为共建内容,将联盟单位的志愿队伍按需调度,共建单位的资源统筹共用,实践阵地共建共享,聚焦群众实际需求,策划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2023年联盟建立以来,汇聚了服务队近270支,志愿者人数达2.7万人,实施文明实践共建项目82个,协调统筹使用资金32万元,开展理论宣讲、送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近1100余场,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活动的经常化,真正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走进群众的身边,解决群众急需的问题。

(二)阵地共建,打造文明实践最强“磁力场”。建好用好主阵地,以场所阵地为承载平台,推动场地、功能、运行多层次融合,全县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15个、站156个、点265个,推动文明实践“触角”延伸至末梢。创新特色建基地,按照一所多能、一站多用、基地共建共用的原则,根据不同阵地不同特色建立不同功能的文明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对共建单位全年免费开放。针对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整合县城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纪念遗址、米粮镇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木王邱家坪中原和谈出发纪念地等,建立了红色文明实践基地矩阵。高峰镇结合兰花特色产业,将农民工就业、种植技术服务,文化惠民功能融合,创建兰花产业园兰文化文明实践基地,并成功申报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目前,镇安共创建省级文明实践基地1个,云盖寺镇家风馆、金台书院等融合思想文化教育、家风传承功能的县级基地21个。全县实践所站、基地、实践点连线成片,构建起“1+15+156+N”的文明实践服务矩阵,最大限度发挥了资源作用,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三)网络共建,拓展文明实践最强“新维度”。为应对当下发展的新形势,镇安县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实现了文明实践工作在平台上进行统一模块化管理。平台集志愿活动管理、志愿者管理、实践场馆预约、派单点单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对全县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及调度,便于各类型志愿服务组织互相联系、协商资源配置,整合志愿力量,为志愿服务提供低成本、高便捷的信息交互的平台。同时,平台实现了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群众“评单”这一线上运转模式,形成多向互动,真正把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借助“平台力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对文明实践活动及文明成果进行宣传,从而形成区域化辐射效应,让文明成果惠及更多人。

(四)结对共建,引领文明实践示范推进“新前景”。根据《关于推动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的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帮扶,在资金援助、项目扶持、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注入文明实践新动能。国家级文明单位国网镇安县供电公司、省级文明单位镇安县第二中学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共建,打造了“向阳花”留守儿童文学创作班项目,在儿童心中种诗,让文字启迪心灵。结对帮扶机制,以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促进优势资源下沉,汇聚合力,着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成效与启示

(一)互联互通,志愿服务因共建而“热”。现在,镇安城乡,总能看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忙碌的身影,志愿队伍在联合共建中不断壮大,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广泛统筹党、政、工、团组织力量,组建多支专兼结合的文明实践宣讲团,建立“板凳会”等集中宣讲点,用乡音乡语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以弘扬时代新风为基本职责,创新采用“讲、习、评、帮、乐、庆、赛、展”等形式,送文艺、送温暖、评好人、树新风等活动314场,让文明实践工作冒热气、见实效。

(二)整合盘活,基层阵地因共建而“强”。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同各单位联合共建,整合各类阵地、文化、人才等资源,在公园景区、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群众聚集地,延伸打造各类文明实践特色基地,构建了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实现“小场所大作用”“小舞台多功能”,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三)常态长效,体制机制因共建而“畅”。镇安县在责任联担、资源联享、部门联合、队伍联建、品牌联创等方面下功夫,破除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实实在在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以清单式强化责任、细化任务。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按照年度有计划、活动有方案、过程有图文、活动有成效、年终有总结的要求,明确共建目标,确保共建互动落细落实。(中共镇安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