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智慧平台为蓝天“把脉”、来自地下2-3公里的真“地暖”、废弃秸秆变身“蘑”谷雨林……12月2日,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采风活动,邀请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媒体代表见证西安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绿色力量。
不用气不用电 采暖使用真“地暖”
不用气、不用煤、不用电,实现了稳定采暖。当天上午,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一行,走进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以下简称能源站),了解其利用地热能清洁供热采暖的新实践。
在能源站展厅,记者看到,四周没有遮挡,厅内没有空调,但这里的地板却是温热的。跟随工作人员走进管道房,记者看到传感器上显示的实时温度是35.9摄氏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35.9摄氏度的管道入户温度可以保证住户家中的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体感舒适。
“这是地热能,不用烧气不用烧煤,成本很低,不到烧天然气的1/3……如果遇到寒潮天气,温度可以继续上调,且不会产生任何大气污染。”据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他们的供热区域已涵盖西安·洺悦府项目、沣西新城万科大都会、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等,总计约2800万平方米。
据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咸新区分局大气环境部部长马瑞琦介绍,在工业领域,西咸新区已全面淘汰工业燃煤设施,实现非电工业用煤清零;在生活领域,已全面完成集中供暖和农村取暖清洁化改造。在农村清洁取暖方面,目前西咸新区已累计改造18.5万户,发放补贴资金9.66亿元,“煤改电”“煤改气”取得长足进展。
“秸”尽所能 变身“蘑”谷雨林
走进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蘑”谷雨林大棚,一排排平菇泛着银光,一旁的泡沫箱里整齐码放着用过的菌包。玉米芯儿等原料的使用,展示着循环农业的智慧。
走进生产厂房,记者看到这里堆放着或红或黑的材料。据工作人员介绍,红色的是粉碎后的玉米芯儿,主要用来做菌包养蘑菇;黑色的是使用过的菌包渣,经再次加工后,将被用作有机基质,用于无土栽培或者改良土壤。
“秸秆可利用后,很多农民已不再焚烧秸秆,而是送来做蘑菇菌包。秸秆回收利用顺带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峥嵘说,周边区县的果树残枝、麦秸稻草、豆秆棉籽壳等,都能用来做菌包。
据了解,目前,西安周边每年约有4000-5000吨的小麦、水稻秸秆,玉米芯儿及果树残枝等已实现“变废为宝”。尤其在被用来做蘑菇菌包后,秸秆已成为蘑菇种植户发家致富的“新农资”。
为蓝天“把脉” 让大气污染监测处置提“智”增效
当天,采风团一行还实地观摩了种花种草、智慧监控平台防止扬尘污染的潘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据了解,大家看到的真“地热”、“蘑”谷雨林等,只是西安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而科技治污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走进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大屏上实时更新着污染物浓度等各项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有今年的优良天数等。据一工作人员介绍,指挥中心环保设备包括217个国标空气质量监测站、43套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4套有机废气在线监测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工地和道路扬尘监测系统以及数据对接归集、卫星遥感监测、环保烟火监控等系统,可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
据了解,西安的网格化监管系统已将200余个网格、1200余名专职网格员、2万余个固定污染源有效结合,通过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常态巡查动态监管,可全面收集前端感知系统发现的各类问题。经“自动告警+人工审核”确认形成具体的环境问题任务后,可一键派发至对应网格、专职网格员及时处置,并能实现“自动告警、任务审核、一键调度、现场处置、任务跟踪、办结回复、结果审查”全流程闭环工作,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互联动、处置流程全闭环”的环境监管新模式。
据悉,截至2024年11月26日,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2,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77%;优良天数213天,同比增加5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沙尘影响天气除外),同比减少11天。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赵旭东说,西安市将从全面开展秋冬季攻坚、持续开展扬尘污染管控、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供热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等多方向,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图/视频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乐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