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中医临床实用科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素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之论。近年来,商洛市准确把握文旅、生态、康养发展定位,依托秦岭生态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聚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在药膳产业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较为突出的特色发展之路。
前景与优势
(一)发展前景
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稳步推进实施,党的二十大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中医药及药膳产业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作用愈加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药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医药法》的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及药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从省市级层面看,陕西省先后将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陕西行动(2020-2030)规划,并专项推进实施;商洛市在健康陕西规划基础上,将药膳产业纳入“健康产业发展行动”和“康养之都”建设,专班推进实施。
群众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从“单一吃饭看病”向“多元化健康养生”需求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倡导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健康养生,强化“防慢病、治未病”,对健康进行精准管理。《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药膳产品依据中医理论,利用食材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在治未病、合理膳食、养生保健上有非常明显的理论实践和经验优势,深受群众青睐。
市场广阔。据《全球康养经济监测报告2023版》统计,全球康养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5.6万亿美元,个人美容护理、健康膳食、营养与减重、体育活动是全球康养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市场。新冠疫情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以中医药食疗养生为特色的药膳产业国内外重视,并成多元井喷式发展,其市场前景及经济体量大于中药。2013年以来,全国保健品市场及药膳产品产值已达3000亿元以上,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大力发展药膳产业,不仅是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二)发展优势
生态环境适宜。商洛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夏季平均气温22℃,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最舒适期”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69.56%,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5000个以上,空气质量连续9年全省第一,人均预期寿命78.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商洛是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也是入选全国首批、西北唯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地理位置优越。商洛地处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安相毗邻,有“西安后花园”之称。随着西十、西康高铁等“六高”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将加快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为药膳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餐饮历史悠久。商洛据史可考餐饮历史在5000年以上,洛南焦村出土的“红陶水壶”、商州出土的商煮食器物陶鬲、汉代蒸锅“铜釜甑”等文物,是商洛餐饮发展历史的较早实物例证,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於、商十五邑,是为商君”,传下商邑全豆饼、艾叶熏鸡等菜品。西汉扬雄《解嘲》记载:“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民间有商芝肉、艾熏鸡、神仙叶凉粉、荞麦饸饹、水煮豆腐、十三花、空心挂面等经典药膳美食流传至今。
药食资源丰富。商洛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美誉,中药材种类全国第四,《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分布有1192种,被列入国家《药典》265种,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中药材110种。全市中药材总面积已发展到263万亩以上,中药材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产值超过54亿元。商洛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肉鸡、冷水鱼等6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陕西省第一,80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优新农产品名录,已基本形成了集生产、加工、技术指导、质量管控、品牌培育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为药膳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保障。
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商洛围绕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坚持“大健康+”融合发展思路,以发展药膳产业为主线,以“药食同源”为基础,以“养生保健”为目的,不断传承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了一批中药材基地,培育了一批药膳从业人才,开发了一批特色药膳产品,打造了一批药膳品牌,逐步形成了集食源种植、药膳加工、餐饮服务、健康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膳食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精准定位,着力实现“两个融合”。一是与康养之都建设相融合。近年来,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商洛市“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商洛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工作实施方案》《商洛市康养服务数字化应用体系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明确将药膳产业纳入康养产业体系一体推进实施,建立了“一心引领、两带集聚、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步配套完善了康养产业链、招商、科技和金融等支持政策,为药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政策保障。二是与健康商洛建设相融合。将药膳地标城市创建纳入健康商洛中医药发展行动和健康产业发展行动,列为健康商洛行动重点监测指标,与健康城市建设、健康细胞建设及营养餐厅(食堂)创建同推进、同实施、同评估,打造市级健康细胞示范样板单位75个,建设市级营养膳食餐厅(食堂)45个,命名市级健康营养餐厅单位15个。
(二)高位统筹,着力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市政府组建了中医药及药膳产业专班,由分管副市长负责,市卫健委牵头,商务、林业、市监、城管、招商、文旅等部门分工落实,专项推进落实药膳产业工作,建立了责任清单,纳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检查,为药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管理评估体系。结合健康商洛建设、康养之都建设等,建立了药膳产业发展责任落实、督导检查、调度通报、宣传推广、成效评估等五项工作机制,并与商洛学院等第三方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对药膳产业进行专项评估指导。三是完善药膳产业发展体系。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商洛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工作实施方案》《加快药膳美食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商洛市加快药膳美食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药膳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了市级药膳产业规划、目标任务、项目支撑、资金保障、实现形式等政策体系。同步制定了《商洛市在发展“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上做示范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5年)》,着力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及气候、森林康养“6+2”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药膳产业发展方向。
(三)综合施策,着力实施“四大举措”。一是开展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创建。主动与中国烹饪协会、省食材供应链协会等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创建认证工作。今年9月底,商洛市“中国秦岭药膳美食地标城市”及商南县“秦岭美食地标城市”成功通过中烹协专家组验收,商州区国际会议中心、上洛味道,商南县天鹿酒店、秦东酒店、湘雅轩酒楼,镇安县兰因酒店等6家餐饮企业通过“中餐美食企业”评估。二是加强药膳食源品牌培育。依托秦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原料食材优势,以“菌果药畜茶”和“十大商药”为重点,启动“秦岭山珍”集体商标注册及“三品一标”认证,已累计注册认证柞水木耳、商洛核桃、秦岭泉茗、商洛香菇、商洛丹参、秦岭冷水鱼、丹凤葡萄酒等特质农产品20个以上,列入名特优农产品总量达100个以上,列入“三品一标”认证国家药膳食材47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2个,葡萄酒被认定为国家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品牌。三是开展药膳美食“五名计划”。围绕创建“中国药膳地标城市”目标,实施名菜、名师、名店、名宴、名街“五名计划”,评选挂牌“商洛名优饭店”19家、“商洛餐饮名店”36家、“商洛地方菜代表品牌店”17家,打造滨江休闲餐饮美食街、商洛印象等商洛餐饮示范街区20条。四是实施从业人员培育计划。“十四五”以来,培训各类餐饮人才1万余人,评选陕菜烹饪大师9名、商洛烹饪名师30名、优秀职业经理人66名、服务标兵53名、商洛名厨57名。
(四)创新驱动,着力凸显“五大特色”。一是在传统药膳上创新。市药膳协会成立研发中心,延伸拓展药膳菜品45种、小吃10种、主食4种、茶水8种;市中药产业发展管理中心确定全市主要食药同源品种14种,推荐天麻类药膳菜品5种;市中医医院承担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调脂保健茶的研制开发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在本土菜系上创新。对商洛特色家宴进行改良,衍生124个商洛地方特色菜系,铁锅黑猪肉、木王砧板肉、商山核桃饼、四皓家宴等传统特色列入陕菜城市经典名菜,传统药膳宴席“柞水十三花”被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芝肉被评为“中国菜”之陕西十大经典名菜。三是在膳食文化上创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膳食餐饮文化,先后出版了《住在商州·吃遍商洛》《商洛地方特色菜品》等系列膳食文化书籍,央视《新闻联播》、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等栏目先后对商洛特色药膳文化进行专题报道。四是在宣传推广上创新。建成商洛药膳展示馆,从商洛药膳历史、种类等方面展示了经典药膳品种;举办“秦岭山珍美食大赛”“秦岭药膳论坛”“秦岭药膳大会”等大型活动,提高商洛药膳美食品牌影响力。五是在实施主体上创新。充分发挥药膳餐饮行业市场主体作用,采用“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形式,协调指导全市餐饮行业于2021年组建了“商洛市药膳协会”,由商洛市药膳协会组织各餐饮主体开展膳食产品研发、宣传推广、体系构建,创新示范、论坛评比等,切实激活药膳发展动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困境及不足
商洛市在药膳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发达地区比较,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有“三不足”“三短缺”。
药膳产业推动落实上有“三不足”:一是政策支持不足。受地方发展及经济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现行药膳政策以任务性为主,碎片化、片面化现象较为明显,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有效落实举措,真金白银项目支持不足,优惠政策不明,导致推进较难。二是作用发挥不足。政府在落实药膳产业的主体和行业部门分工不明,责任界限模糊,协会主动性不强,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合力不足,上热下凉。三是资源挖掘不足。本地餐饮行业未充分利用本土优质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挖掘、传承本土药膳菜品成效不明,本土名优菜品同质化、同味化、同样化现象突出,缺少文化和品牌加持,导致影响力不强、品牌不响。
药膳产业发展推广上有“三短缺”:一是人才培育短缺。商洛餐饮行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所有餐饮行业均未配备专业的营养指导员或营养师,地方缺少专业的餐饮职业技术学校或专业,也缺少专业的药膳高等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行业标准短缺。地方行业及协会未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和规范标准,对药膳的食药量配比,市场准入,从业资格,标准化、精细化体系缺少明确规定,导致标注不一、市场紊乱。三是产品研发短缺。缺少专业的药膳研发机构,现有的研究仅限于常规食材的营养搭配、模仿,对药膳药理研究、疾病预防、保健养生、食疗食补等药膳产品研究研发滞后,成果较少,申报专利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
建议及构想
(一)在推动落实上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坚持“四位一体”(文旅+康养+药膳+中医药服务)融合发展策略,充分挖掘区域中医药及药膳文化特色,制定独具商洛特色药膳产业规划,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打造闭环产业链条,全产业链建立政策帮扶体系和落实机制,引领药膳产业向高质量推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着力构建“3+”(政府+协会+市场)组织机构体系和责任体系,在原有工作专班基础上,结合医养结合、中医药等产业,组建全市药膳产业专项工作组,专项实施,专人负责,专项推进,有效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强化项目保障。在现有资源范围内,整合农业、中医药、文旅、康养、商务等产业项目,合理设置药膳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项目支持,同步以“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为药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项目资金保障。
(二)在药膳发展上建好“三个平台”。一是建好产业议事平台。进一步明确政府“牵线”、行业协会“搭台”、市场经营主体“唱戏”三者关系,发挥药膳协会“纽带”及“桥梁”作用,在原有药膳协会的基础上,组建药膳产业“产、供、销”一体联盟,群策群力,抱团“取暖”,实现“共赢”目标。二是建好产品研发平台。采用“政府+医疗机构+高校+餐饮企业”的合作模式,从高校、医院、餐饮等行业选聘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药膳产业专家研发团队,与科技部门合作,专题设立药膳产品研发项目及奖项,建立药膳产品研发中心,为药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三是建好投资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商洛先天资源优势,结合“三个年”活动,吸纳有条件的上市企业、院校、医疗机构等,合作成立投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同时与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大型企业集团合作,设立秦岭药膳发展基金,多途径解决资金难问题。
(三)在管理推广上补齐“三个短板”。一是补齐专业人才短板。实施药膳人才培养计划,与人社、教育等部门合作,在辖区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等开设药膳烹饪专业,开展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教育。与商务部门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举办药膳专业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健康商洛合理膳食行动计划,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力争3-5年内所有规模以上餐饮企业配备专职营养师。二是补齐产业标准短板。立足商洛实情,从药材成分含量、药材用量、制作工艺、适用时节、适宜人群等方面建立药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技术指南等系列标准。联合商务、市监、药膳协会等机构,制定发布《秦岭药膳菜品标准》《秦岭药膳美食操作规范》《秦岭特色美食餐饮行业规范》,规范行业运营;建立《秦岭药膳菜品准入制度》《秦岭药食同源质量认证及追溯制度》《秦岭药膳美食从业人员从业标准》等药膳准入机制,提高药膳餐饮质量。三是补齐品牌推广短板。运用AI技术、大数据等“智慧”手段,开展药膳需求调查,将药膳产品与人的健康需求精准对接,建立信息库,精准推广宣传。挖掘本土膳食历史,讲好商洛故事。打造一批可传承、可借鉴、可推广的药膳产业(产品)示范样板,培育一批传统药膳“非遗”传承人,提升药膳产业(产品)内涵。举办大型药膳文化节、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商洛药膳品牌影响力。同时充分借鉴“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出圈经验,按照“一县一品”的思路,每县区打造一个特色美食,以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让人们“因一个美食,而享商洛之美”。(商洛市卫健委)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