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厚植生态底色,让绿色成为陕西的“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4-11-04 15:37:38 来源:中国报道

陕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陕西贡献。

文︱李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战略的实施,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举措,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陕西贡献。

守住绿色,筑牢美丽陕西的生态根基

7月的傍晚,延安市吴起县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内,不少市民在纳凉、散步。全国唯一的退耕还林展览馆坐落在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延安市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在黄土地上掀起了“绿色革命”,红色圣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据统计,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千万余亩,仅2016年以来就完成营造林569万亩、义务植树50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度达81.3%;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曾经“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情景不再,绿波荡漾、层峦叠翠的生态陕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陕北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是“生态陕西”“美丽陕西”的一个缩影。

汉江,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乱石堆积。2012年,汉中市启动“一江两岸”规划建设,集生态堤防、水上栈道、芦苇群岛、滩地溪流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今,汉江汉中城市段共有大小生态岛屿219座,为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2023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为82.20;秦岭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持续恢复;水质指示物种尖头大吻鱥近日首次被发现……秦岭生态质量达到一类。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全力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常态长效管控机制,打好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组合拳”,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实景三维开启秦岭保护与发展新篇章”入选“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数字化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在“护秦岭青绿”之外,陕西在“守黄河安澜”“保一泓清水”方面持续发力,筑牢三大生态屏障。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详查治理,大力开展“清废行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专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召开黄河干流保Ⅱ类工作会议,与山西省建立黄河水质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和《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开展长江流域(陕西段)总磷污染控制,严格管理入河排污口,实施上下游污染补偿,不断提升环境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坚持驻场督办、定期调度、联合审查、动态评估等工作机制,加速推进安康市白河县硫铁矿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评估显示,已治理区域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磺水”里程大幅缩短。举一反三实施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污染综合整治。2024年1-8月监测显示,白河县5个预警监测断面总体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出省断面水质为Ⅱ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汉中佛坪熊猫谷。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陕西成效显著。2024年1-8月,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2,同比改善8.0%;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优良天数187.3天,同比增加11.4天;重污染天数1.4天,同比减少5天。西安市2023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典型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陕西也取得了较好成果。2024年1-8月,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05个,占比94.6%;劣Ⅴ类断面1个,占比0.9%,两项指标优于年度考核目标;纳入考核的32个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两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长江流域44个污染水质断面全部达到Ⅱ类以上,安康瀛湖、汉江(汉中段)成为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2023年,陕西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余公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重点区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陕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擦亮绿色,绘就三秦儿女幸福生活

绿色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亮色,城市幸福感提升的途径,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绿色,为旅游点亮最美的色彩。

“看腻了车水马龙,远离城市来到后柳水乡,就想欣赏这里的山山水水。坐在画舫中,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7月中旬,西安游客易舒趁着休年假来到安康市石泉县,享受了一次生态游。

盛夏的石泉县后柳镇,微风徐徐、绿柳成荫,碧波荡漾如山水画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尽情感受水乡乐趣。

石泉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5.8%,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近年来,石泉县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之路。

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沣渭生态景观区。

良好的生态,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幸福的栖居地。

“西安也有自己的‘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西安人自豪地说道。

近年来,西安浐灞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网友在话题里纷纷“晒”出自己在灞河和“后海”等地拍摄的美景。最美河堤路、世园罗曼小镇、网红瀑布桥、河景灯光秀……绿色与生态,使得西安浐灞国际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23年,西安浐灞国际港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88亿元,举办演出2288场,创历年之最。西安浐灞国际港是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陕西,城市被公园“包围”,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绿道,让城市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增添些许惬意,成为人们诗意的栖居地。

好生态,也为乡村带来了“好光景”。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20多年退耕还林3万余亩,林草覆盖率达92%。靠着绿水青山,南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实现农旅总产值2950万元。全村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0万元。

以绿色为特色,让生态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用绿色点亮城市,让城市更有魅力,人们有更多休闲去处,提升城市的归属感;依靠“绿水青山”发展乡村产业,让生态资源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陕西,正在用生态之美写就三秦儿女的幸福生活。

激活绿色,提升绿色发展含金量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文旅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榆林市绥德县黄河岸边,密密匝匝的枣树与黄河相依相生,既是黄河岸边水土保持的“能手”,又是当地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我们家一共有20亩枣树,每亩收入约3000元。”绥德县枣林坪镇居民郝德民说,“枣树好打理,平常我们老两口就能管好,每年只需要在收枣的时候雇几个人帮忙就行。”

几年前,绥德县曾面临红枣产量不高、销路受限等问题。经过一轮全县开展的红枣低效林改造,郝德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更换品种并改进了种植方法,收入翻了近一倍,管理也更省力省心。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

绿色让产业“生金”。近年来,陕西绿色经济发展迅速,林麝养殖、冬枣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花椒、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2023年,陕西改造提升核桃、红枣、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96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超1700亿元。

传统产业如何“以绿生金”,实现绿色发展?陕西深刻把握“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林因煤而兴,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也是陕西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

据了解,陕煤集团榆林化学400万吨/年CCS示范项目40万吨/年CCS先导试验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开发区节能减碳专项2024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该项目将采用现代洁净煤技术模式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建设西北地区二氧化碳减排国家级示范基地,为煤化工行业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工业示范。

陕西“能源重镇”榆林,正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陕西一项项由“黑”转“绿”的项目相继落地,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陕西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生产力逐步壮大。制定煤制甲醇和矿渣微粉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四项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任务。深化排污权交易,2024年1-8月,共组织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510笔,成交总额9668.66万元。完成碳排放大数据平台系统搭建工作,推动三秦碳惠平台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建设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深化产业园区环评联动试点,畅通重点项目环评绿色通道。

陕西坚持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出台《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两山转化”与绿色产业发展。商洛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瀛湖枇杷、镇安板栗、洛南核桃等一大批“秦岭山珍”走出国门远销海外;39座小水电站创建为国家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7个矿山入选全国和省级绿色矿山名录;12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秦岭的好山好水,是陕西的“绿色名片”,也是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商洛市仙娥湖(水源保护区)。

陕西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也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大背景下,陕西充分利用区域生态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兴则文明兴,新征程上,陕西将坚决守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统筹生态本底保护与生态价值转换、统筹行业结构调整与区域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陕西新篇章。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