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榆林: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4-11-04 14:50:08 来源:中国报道

榆林市坚持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能源强国建设的大局出发,在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能源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争作示范,系统推进煤、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能融合发展,为能源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

文︱夏玄子    图︱延杨红

9月13日至15日,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在榆林举办。本届煤博会亮点纷呈,参展企业数量、观展人数、展览面积创历届新高。依托榆林在煤炭及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实践,吸引了800余家煤炭及能源化工企业参展,观展人数突破10万人次,展示面积超8.5万平方米。大会期间共签约项目26个,其中合同项目13个,协议项目13个,引资额达278.76亿元,现场采购交易额达9.6亿元。

榆林——能源重镇,塞上明珠。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2023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091.44亿元,成为首个GDP突破7000亿元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2024年上半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8%,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1至7月,铁路货运量增长10%;公路货运量增长2%;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3%,工业用电量增长3.3%……

这份来之不易的“答卷”,承载了许多期冀,也凝聚了无数汗水。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榆林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每一页都浓墨书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看产业发展——“新质”引领、活力四射

“榆阳一号”大型货运无人机模型、各无废城市建设中用到的低碳材料、煤化工废水制氢技术……9月22日,在第八届丝博会上,“榆林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展区的众多新能源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其影响力不言而喻。2023年,榆林以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据全国总产量13%、5.2%、10%的辉煌成就,再次彰显了其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

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

2024年年初,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顺利获批,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启航新一轮的“聚变发展、蝶变升级”。榆林市市长张胜利表示:“我们正全力推进‘五新’项目,即新能源、新油气、新煤矿、新电力、新化工,旨在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注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积极布局战略性产业与未来产业。2024年,我们已规划启动199个‘五新’项目,预计年底将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每一次现场调度会的召开,都是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榆林指明了方向——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新能源消纳与调控机制。在此背景下,榆林紧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不仅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更在新型能源领域大放异彩。8月,2024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预示着榆林千亿氢能产业的蓬勃兴起。依托风电、光伏及丰富的氢源资源,榆林正逐步构建起氢能产业的独特优势。

能源崛起,创新突围。榆林正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塑“传统煤城”形象,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在全产业链的推动下,氢能与现代煤化工的深度融合,氢能重卡、氢能公交车的逐步推广,不仅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更引领着榆林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交通运输结构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榆林得天独厚的空域资源,为其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依托靖边县无人机测试中心及机场飞服中心,榆林正构建起从研发、制造、测试、培训到物流的全产业链低空经济体系,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正成为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太阳能光伏发电。

近年来,榆林在能源化工领域的探索与突破令人瞩目。从智能矿山的智慧化建设,到精细化工的加速布局;从降碳技术的不断革新,到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从传统能源的稳固保障,到风、光、储、氢等多能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榆林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火电等传统能源为调峰保障,坚强柔性智慧电网为骨架,超长时大规模储能为支撑,充电站、加氢站为网络的新型能源体系。”张胜利的这一愿景,不仅是对榆林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是对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贡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榆林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书写着能源革命的新篇章。

看营商环境——公平第一,亲商安商

回顾2023年,陕西在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榆林市的“红蓝章”审批模式尤为引人注目,成为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榆林医院建设项目,作为榆林市首个获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其快速推进的背后,正是“红蓝章”审批模式的强大助力。项目负责人佘军军感慨地说:“从项目获批到即将进入第二病区建设阶段,审批流程的迅速推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榆林市营商环境的显著改善。”

“红蓝章”审批模式,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效性,打破了传统串联审批的壁垒。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蓝章’预审模式让项目在正式审批前就能获得初步反馈,实现了‘零条件’容缺受理,部门间并联协作,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而‘红蓝结合’则通过线下核心流程的人工预审,将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工作前置,进一步提升了审批效率。”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加速了项目的推进,更为榆林市乃至全省的营商环境优化树立了典范。榆林市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就是最好的招商名片。为此,榆林市结合全省的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出台了“50+”政策体系,并在2024年进一步深化,推出了包括“红蓝章”制度在内的六大新突破。

为了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榆林市还创新性地聘请了全国范围内的营商环境体验官,每季度提交体验报告,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政府及时整改优化。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进一步提升了营商环境的软实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转弱、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榆林市坚持将保市场主体放在首位。通过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从降低运营成本、支持产业升级、解决用工难题等多个维度精准施策,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特别是针对兰炭、金属镁等传统产业,榆林市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的奖补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升级。

同时,榆林市还致力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规范市场准入、优化招投标程序等举措,榆林市正逐步清除市场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榆林的经济稳在国企,活在民营。”榆林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能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共同推动榆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看生态治理——五大攻坚,成绩斐然

榆林,这个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交界的城市,曾以黄沙蔽日、砾石满目的景象,赫然位列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峻的地区之列。然而,近年来,榆林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书写了一部从荒漠到绿洲的壮丽史诗,成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璀璨明珠。

“北治沙、南治土”,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榆林人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行动。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宏大战略,成功地将境内860万亩流沙牢牢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飞跃至如今的36%,这一数字背后,是榆林对绿色生态的执着追求,也是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的坚实步伐。

面对沿黄流域土石山区生态治理的顽疾,榆林更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2024年春季,无人机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山区造林,累计完成苗木空中运输174万株,这一创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更减轻了人力负担,减少了苗木损伤,造林成活率显著提升15%至35%。佳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任飞林感慨道:“以前人工运输苗木,费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完成,真是科技改变生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与红线。为此,榆林市精心布局,推出了五大攻坚战,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与长远挑战。

“水资源保护利用”攻坚战首当其冲。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榆林深知水资源的珍贵。通过“四水四定”原则,即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榆林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同时构建完善的水网体系,确保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需求得到满足。此外,加大人工降雨力度,开发天上水;优化地表水利用,推进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多措并举守护好每一滴水。

“林草保护”攻坚战紧随其后。榆林深知,绿色是城市的生命线。通过实施东西南北中国土绿化行动,榆林在黄土石山区、白于山区、毛乌素沙地及中心城区等地全面推进绿化造林,同时加强黄河“几字湾”区域的生态治理,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披上绿装。

“减碳降耗”攻坚战则体现了榆林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碳排放压力,榆林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下的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并大力建设森林碳库,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双下降。

“固废综合利用”与“采空沉陷区治理”两大攻坚战,则是榆林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抉择。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榆林正逐步破解固废处理的世界级难题;而针对采空沉陷区,榆林则采取统筹治理、先搬后采、久久为功的策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如今,放眼塞上驼城榆林,工业生产正稳健前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市场环境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平与稳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保护成绩斐然,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

这一系列稳健而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推进历程的生动记录,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的最好肯定。它们见证了榆林在转型升级、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标志着这座城市正稳步迈向更加繁荣、绿色、和谐的未来。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