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延安市生产总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量质齐升”,一幅色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圣地延安的山梁沟峁间徐徐铺开。
文︱李星棋 乔建虎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历史长河走来,延安人民一直坚持对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高标准追求。
延安新区全貌。
2024年以来,延安市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健全完善“六个一批”机制,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提供了坚实支撑。
农业提档升级,农民挑上“金扁担”
秋风拂过,翠绿色的季节渐渐褪去,凉爽的秋天款款而来,走进富县羊泉镇立石村千亩矮化密植示范园,果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成为阻击冰雹灾害的利器……
品质优、销路好,苹果丰产丰收离不开科技“金点子”。通过持续实施品种、管理、营销“三大创新”,延安市苹果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品牌价值不断上涨,销海外、上太空,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洛川县不断推进苹果种植技术革新,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收集了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建成的14.6万亩矮化密植园,亩产预估能达到4000公斤左右,这些高产高效园的建设,为洛川苹果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杨家畔村的果农在采摘苹果。
作为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延安抢抓部省支持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坚定不移发展苹果这个“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2023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达332.8万亩、产量达464.4万吨,占到了陕西的1/3,全国的1/9。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1.2%来自苹果产业。
延安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深”,还出口东南亚、中亚、迪拜、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红色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之都”。随着延安智慧物流园区的建成,“延安苹果”种植管理等9项技术标准和18项主推技术,搭配105条智能选果线、167万吨的冷气库储能,更是实现了苹果“全年供”和“次日鲜”。
“2023年延安市苹果鲜果产值超过260亿元,综合产值506.7亿元,已成为延安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市果业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延安将努力建设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近年来,延安人民依靠延安精神,不但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还修建了大棚,发展了畜牧产业,建立了高标准农田,种上了谷子、糜子等陕北小杂粮。
如今,小杂粮在乡村振兴路上挑起“大梁”,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念着小杂粮的“致富经”,老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种植端,改良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订单农业”;加工端,技改升级,研发出小米乳、杂粮酥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端,电商直播、网店铺货,线上线下齐发力……延安还将杂粮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农耕体验、休闲观光联合体,将产业链向文旅、商贸等领域延展。
“截至2023年底,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为40.65万亩,产值52亿元,从业人口10.7万人,‘延安小米’品牌价值已达27.69亿元。”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贵军说,当年滋养中国革命的五谷杂粮,仍在哺育着延安的振兴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迈上“新台阶”
多年来,能源产业可以说是延安经济的“晴雨表”。据延安市发改委统计,石油占全市GDP比重从2002年后就一直在50%以上,最高时达到67.17%。石油行业提供的收入占地方财政的70%左右,属于典型的“油财政”。
“必须要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彻底的转型升级,这是唯一出路。”面对“油主沉浮”的单一产业格局,延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
志丹县工业园区。
近年来,延安市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兴电、促转型”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技术,重金投入高端能化项目,建成了油田伴生气、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能源转化项目,生产化工产品40多种,产能超500万吨,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5.2亿元,能化产业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跨越,延安产业项目焕然一新。
走进延长石油伴生气项目聚丙烯树脂包装车间,被称为“工业大米”的聚丙烯颗粒从料仓管道流出,经过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封装后搬运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穿梭在子长市羊马河煤矿,刚刚开采出来的煤炭样本,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检测中心进行脱水等一系列检测。羊马河煤矿生产运行几年来,进行了大小技术改造2000余次,为煤矿提产增效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正在运行着一套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当有工作人员出现违规作业行为时,系统就会通过AI摄像头捕捉并识别,同时发出语音警告,提示工作人员存在违规行为。
随着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延安逐步探索形成了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初级能源主宰城市命运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历史。
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延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延安新材料产业园,干净整洁的园区内,5秒能发热的石墨烯电热膜、可移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用于高科技领域的闪烁晶体材料、石墨烯自热衣服等等,助推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新材料产业园区运营公司工作人员李霞说:“产业园坚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了‘拎包入驻’式厂房,完善了园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数字化系统基础建设,创新健全领办代办、专人专办、人才科技、政策金融、市场推广、生产生活等服务体系机制。”
如今,随着合作伙伴的纷至沓来,前景广阔的高端项目、日新月异的特色园区孕育了跨越发展的新希望,激活了奋进崛起的“新引擎”,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源源不竭的新动力,延安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已经全面步入快车道。
各类要素保障,筑牢发展“硬支撑”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保障。
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工作机制……延安市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扎根延安提供坚实保障。
在延安市为民服务大厅,设有企业开办专区,行政审批、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集中办公,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申请人可在一个大厅、一个窗口提交和接收所有办件。
为企业带来便利,就是为发展开绿灯。
位于延安新区的延安云计算数据中心。
近年来,延安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开工许可“一次办”审批改革,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六个一”创新做法全国推广,2023年营商环境满意度95.24%、排名全省第三。市场主体达到24.87万户。2023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增长49.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8家,培育瞪羚企业8家。全市数字经济企业达到578家。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安心发展的保障。
“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围绕企业反映的问题,限定解决时限,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形成了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服务群众周“解忧”例会机制,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
2023年,全市344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03.43%;24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15%,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市345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6.52%,投资完成率59.7%;升级重点项目开工率50%,投资完成率51.8%。
科技创新引领着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延安先后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和安塞、延长、黄陵、延安大学分中心,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77个,建成省级高新区3个,黄陵入选全国创新型县;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对首次认定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发挥市内各类园区壮大产业链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围绕全市确定的11条产业链,吸引和引导民营企业入园入链,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重任在肩当笃行,使命在身唯倾力。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圣地儿女正一往无前、开足马力,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力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