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让古都西安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标志着西安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进程迈入了新阶段。
文︱曹新宇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召开中国—中亚峰会,赋予陕西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使命。陕西作示范、西安要先行,一年多来,西安市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扎实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科创资源富集。着力发挥科教优势,西安市坚持以“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为引领,全力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实效,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体大楼顺利封顶,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设计方案通过中科院评审,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落地西咸新区,新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35.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53件、增长25.1%,首次排名“全球科研城市”前20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42%,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西安工业体系完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扎实。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西安市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新兴产业发展行动和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构建规上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支柱产业为基、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突破”的产业协同聚能、梯度共进发展格局。西安成功入选财政部、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7家。2024年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承压前行,中小企业产值增长14.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8%,代表创新驱动的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83.6%、184.1%、56.8%。
4月18日,西安荟聚开业。西安荟聚是英格兰购物中心在中国开业的第九家,也是西部地区第一家。
深化改革开放蓄势聚能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西安市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优化行政区和开发区建设管理边界,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一企一策”推进市区两级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功能转变,2023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三万亿,实现营业收入2381亿元、增长15.3%。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抢抓中国—中亚峰会历史机遇,先后建成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等服务平台,率先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8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2024年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1000.5亿元、增长7.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1.1个百分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3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全程网办,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应,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码管地”,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等23项改革案例在全国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筑巢”西安。2024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01万户、增长22.74%,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累计达324.97万户。
位于西安经开区的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
古都文化魅力持续彰显
西安因文化而富有底蕴,因文化而闻名于世。西安市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文明传承、文化繁荣,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做好“文旅+”大文章,先后创新推出“文物+特色街区”“文物+特色民宿”“文物+传统技艺体验”等新业态,推出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博物馆号”,打造《唐朝诡事录》等数字新体验,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商旅融合发展频频“出圈”、大放光彩。大家熟知的“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持续引领时尚,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惊艳世界,《将进酒》尽显诗意西安的极致浪漫,世界泳联2024跳水世界杯总决赛、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在西安成功举办。2024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家、总数达到13家,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4家、总数达到787家;接待游客6936.46万人次、增长52.42%。
2024年上半年,西安上榜的短剧数量超过300部,在互联网上有了个“短剧之都”的新称谓。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西安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先立后破、速立快破,统筹推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成效。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设投运秦岭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2023年累计修复秦岭区域生态面积19162公顷、河道311公里。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系统推进过境货车分流绕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主城区物流园区外迁等工作,西安的蓝天纪录不断刷新,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2024年一季度,西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0,同比改善22.7%,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3天。积极稳妥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启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2023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量35.85 万千瓦、增长5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56万平方米,美丽西安正在加速绘就秀美新画卷。
城市功能品质展焕新颜
西安市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着眼让空间布局更“优”,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创新划分7大功能区,科学统筹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城市北跨发展、西咸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更加完善,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格局更加凸显。着眼让设施能级更“强”,统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持续推进电网攻坚行动,全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完成103条次支路建设改造,地铁16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全市最大供电能力增至1400万千瓦,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天。着眼让治理效能更“高”,深入开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行动,扎实推进涉水职能改革,加快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和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明显提升。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西安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2023年全面完成“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重点工作基础上,2024年着眼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在优质均衡上实现新突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大力推进30件为民实事,启动107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持续抓好全市22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以及3个重点医院和14个区县医院、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全力优化全龄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西安市被民政部、国家数据局选定为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城市。2023年以来,全市“保交楼”项目交付9.12万套,“保回迁”项目建成交付97个,筹集27193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市红会医院、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7个市级医院建成开诊;新增城镇就业27.14万人,2023年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818元。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大力推进为民实事。图为位于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市奥体中心。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安全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西安市坚持把大安全观和底线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房地产、政府债务、中小金融风险机构风险可控在控,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重点领域和群体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以争创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牵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成贯通省市区三级的应急指挥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研究出台住宅小区火灾防范“五项机制”,深入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紧盯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处置,2023年全市有效应对18轮强降雨过程,防汛减灾“四项机制”被国家气象局在全国推广。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西安市将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省会城市担当,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