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陕西:创新赋能发展 争做西部示范

发布时间:2024-11-04 13:44:40 来源:中国报道

新中国成立75年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2.85亿元跃升至3.3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从85元到85448元的飞跃,工业增加值实现从1.7亿元到1.33万亿元的跨越,城镇化率攀升至65.16%。

文︱李洋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年栉风沐雨,陕西在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硬基础”,练就了一身“硬本领”。

近年来,陕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年全省643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5000亿元;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2023年全社会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对外开放持续推进,2023年进出口总额跃升至4042.04亿元;区域协同迈向高水平,202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营商环境稳步提升,2023年全省新登记经营主体99.06万户、增长20.56%;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陕西的独特魅力不断显现,文化IP持续“飘红”;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近三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广袤的三秦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正在徐徐写就。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高质量项目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区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2024年,陕西共有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涵盖现代农业、现代能源化工、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以及民生保障等各领域。

2023年10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正式启用。

截至2024年9月底,陕西省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1852个,完成投资737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3.8%,372个新投产工业项目贡献产值608.83亿元。

2024年以来,陕西以“结构提质、总量提升、储备提档、转化提速、机制提优”为目标,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韩国NAM新能源高端材料生产项目、陕煤榆林化学50万吨/年DMC(碳酸二甲酯)项目、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项目等加速推进。处在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等关键阶段的陕西,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牵引力,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竞跑数字经济赛道。

基础设施项目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北二跑道通过行业验收,陕西首个县级机场——府谷机场全面开工建设,安岚高速、延榆高铁建设取得新进展,鄠周眉高速、西兴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方家村立交提前40天完成改造,兵马俑专用线公路改扩建项目、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段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有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4名两院院士,2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是陕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陕西重点从两方面发力,向科技创新要经济贡献力、要发展新动能。

法士特机器人助力西咸新区秦创原企业沃克公司实现工程机械变速器零部件数字化车间建设。

一方面,瞄准国家所需,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陕西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均有陕西科技力量作出的贡献。

近年来,陕西加快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建好国家授时中心、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保持在光伏电池转化效率、集成电路大尺寸硅材料制备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领先能力。

陕西把国家所需和陕西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国家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

另一方面,陕西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陕西下大气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实施“三项改革”,并通过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了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2.3倍,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15.3%,增速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从2020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2023年的1.6万家。

截至2024年6月底,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扩大至156家,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达到9.3万项,实现转移转化2.5万项。“三项改革”典型做法入选了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关注。2024年9月,陕西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其中包含2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业体系日趋现代化

陕西工业体系完备,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设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近年来,依托优良的创新生态,围绕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培育了一批具有新质生产力特点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高端无人机、金属增材制造、旱作节水农业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单晶硅片产量、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

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为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陕西也跑出了加速度,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年均160%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太阳能光伏方面,诞生了三个“世界第一”;半导体产业茁壮成长,闪存芯片产能约占全球15%。

2024年以来,陕西全链条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千亿级硅基太阳能光伏、第三代半导体、时空信息产业等产业创新集群。上半年,34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9%。3月,出台《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围绕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5月,发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陕西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特色制造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20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总规模突破“万亿级”大关。截至目前,光子、氢能、智能网联、新材料、富硒、中医药等首批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已启动建设。

聚焦未来产业,陕西将不断培育壮大光子、人工智能、超导等具有潜在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开辟低空经济、氢能与储能、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新赛道。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作为内陆省份,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让陕西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当前,陕西着重发挥三个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陕西坚持发展一盘棋,推动三大片区相互赋能、联动发展。

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2024年1至8月,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总值3006.7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位居全国第四,高出全国9.8个百分点。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累计贸易值已超过2万亿元,3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陕西省复制推广。

目前,陕西同世界各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2024年1至8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71.2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5.6%,同比增长23.9%;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65.2%。2023年,净增加外贸主体513家。2023年重卡出口增长100%,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1.5倍,集成电路出口占全国近10%。三星电子、可口可乐、益海嘉里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陕西。

发挥区位优势,畅通开放通道。陕西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18条线路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集结线路达23条。中欧班列长安号自开行以来,累计开行突破2.1万列,约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加快建设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并增强其辐射能级,投运了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累计在23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53个海外仓,中欧班列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2024年上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372自然列,增长13.11%,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

陕西持续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路径,实现了中亚“五国七城”航线全覆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内航网通达性居全国之首,累计开通108条国际航线,直达43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城市。机场三期工程预计2026年底全面竣工,届时“空中通道”发展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高效便捷的对外开放通道,助力陕西优势产业走向世界。现如今,我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约有1辆来自于陕西。陕西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2辆是电动载人汽车。

《赳赳大秦》是由陕文投集团倾力打造的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是陕西省“十四五”重大文旅项目。

发挥人文优势,密切交流合作。陕西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41个国家和113个省州、城市建立起友好关系。在文化方面,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教育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开始招生;在考古发掘方面,已经与共建“一带一路”8个国家、14个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一系列的中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4年9月,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竞赛单元吸引了来自136个国家的2065部影片参评,数量为历届之最。

陕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4700多名农业官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

高能级的对外开放通道、日渐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陕西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区域协同迈向高水平

在陕西,陕北是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陕南是秦巴山区,三大片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各不相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陕西坚持全省发展一盘棋,推动三大片区相互赋能、联动发展。

丝路欢乐世界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是一个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游乐园。

在关中地区,陕西狠抓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关中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省的近九成,投入强度达到3.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的八成,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融合互惠效应逐渐增强,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带动周边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陕北区域,加快能源转型,陕西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启动了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榆林、延安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省的28%,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近五成,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20%。

在陕南地区,重点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消费品制造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如今的陕西,区域发展日趋协调。关中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陕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陕南逐步实现绿色循环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加力提速,两市城区实现地铁直联,企业登记等380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202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城镇化率达到65.16%,提高13.5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小麦、油菜、番茄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达到9个,居全国前列,全世界每7个苹果、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羊乳、木耳、茶叶等“土特产”正成长为“大产业”。

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的“活水”、成长的“沃土”,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陕西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37项做法得到国家肯定推广,2项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提高办事效率方面,实现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时间压减到2.5个工作日,39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156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开设“市场准入壁垒问题线索征集平台”,着力破解政策获得难、融资增信难、企业办事难等问题,市场主体活跃度持续提升;在优化服务监管方面,建立完善联系服务民营企业的机制,在市场监管领域探索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上线运行“陕企通”一站式涉企服务综合平台;在促进贸易投资方面,加快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国际货物实现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物流成本降低30%。

唐大明宫遗址鸟瞰图。  摄影:苟秉宸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5月,陕西印发《陕西自贸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畅通便利的贸易环境、秩序优良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7月,出台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市场竞争等10个领域推出162项“小切口”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8月,出台《精准高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二十条举措》,巩固提升营商环境“高、低、好、快、强”五方面优势,加快打造“投资中国·选择陕西”品牌。

陕西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突破。截至2024年8月底,陕西实有经营主体583.04万户,同比增长3%;实有企业159.88万户,同比增长5.54%。陕西将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完善“1+10+N”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体系,更加注重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陕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近年来,陕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挖掘和展现陕西的独特魅力,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西安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开馆,该项目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分馆之一,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复兴发挥着积极作用。

陕西的魅力,跨越时空。近年来,陕西统筹推进文物保护、文明传承、文化繁荣,贯通历史和现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人们通过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4000多年前的石峁遗址、何尊铭文里的“宅兹中国”、周秦汉唐等14个朝代的都城遗址、秦岭祖脉、国粹秦腔等感触历史印记、山河壮丽、文化之美,在陕西遍览千年之宝、俯瞰岁月流淌、拥抱华夏文明,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陕西的魅力,正在以融合的方式呈现。布局建设8条重点产业链,让“追着文物游陕西”“跟着演艺游陕西”“诵着诗词游陕西”等成为潮流,努力将西安游客“流量”转化为全省“留量”和产业“增量”。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令人惊艳,《将进酒》尽显诗意陕西的极致浪漫,“大唐不夜城”“长安二十时辰”等引领时尚,革命旧址游人如织,钟鼓楼旁、古城墙下身着唐装汉服的人群漫步街头,《长恨歌》《延安保育院》等观演火热,袁家村、朱家湾等乡村旅游火爆出圈。2023年,全省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6.5%、150.6%。2024年国庆假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601.4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50.08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陕西的魅力,播撒着友谊的种子。2024年以来,“China Travel”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到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认真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做优做强丝路文旅新IP,推出一系列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在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实践中讲好陕西故事、丝路故事、中国故事。

“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陕西品牌,“长安十二时辰”“延安红街”等文化陕西新品牌,生动诠释了文化IP的影响力。《长恨歌》《驼铃传奇》《丝路之声》《赳赳大秦》等70余台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成为展现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陕西270多批(次)团组赴境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600余场(次)文旅交流活动,与7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开展30余个“部省合作”项目。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搭建起国际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国风·秦韵”“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等IP品牌不断叫响。

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陕西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全力促进居民增收致富。近三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跑赢同期经济增速,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抓就业服务促增收,全力稳定居民就业;抓特色产业促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财产增值促增收,扎实推进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抓劳务协作促增收,深化与江苏省东西部协作。

秀美秦岭,生态陕西。摄影:王警

通过多方面的举措,陕西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近三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国家儿童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西安到重庆等五条高铁项目加快建设,2028年实现市市通高铁。陕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39公里,西安地铁里程即将超过40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2023年,陕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14299所,学生总数达到863.4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1.84%。全省小学共有4191所,在校学生达303.19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9%。全省普通中学达到2111所,普通高中共有445所,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校有111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56所。8所高校和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8所高职院校和12个专业入选“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2.20,秦岭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最高类别。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余公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2024年上半年,11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25,同比改善7.6%。汉江、丹江水源地“鱼翔浅底、人水和谐”,朱鹮种群数量由最初7只发展到全省近7700只。流经关中平原500多公里的渭河已经被称为最美家乡河,美丽陕西新颜值正在为扮靓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砥砺耕耘盈硕果;七十五载春华秋实,奋楫笃行续华章。陕西上下用努力和汗水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古朴秦川”处处洋溢着发展的生机,“三秦大地”绘就幸福的民生图景。“秦砖汉瓦”里有千年的历史和传承,“一带一路”上播撒着文明与友谊。云横秦岭,陕西处处写满绿意;黄河壶口,清流飞瀑已成奇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正在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