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覆盖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施了一批基础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改革,有力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打造了一系列改革品牌,充分发挥了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
文︱刘鸣谦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面深化改革掀开新的篇章。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来,西安市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创新方式方法,以“破”的魄力、“立”的担当,坚决破除发展之羁、系统破解市场之忧、有效解决民生之困、持续塑强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3年,西安市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12010.76亿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预算收入大幅提升,重点项目投资超额完成,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投资表现亮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技术产权交易创新案例领跑全国。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落地,实现与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持续领跑全国,年开行量增长15.3%。
成效越大,责任越大。西安市勇挑大梁,在服务国家战略、辐射带动陕西及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出了积极的“西安贡献”。
加快推进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持续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
志不改道不变,推动改革部署落实落地
2024年5月,西安市凭借卓越的制造业基础和前瞻理念入选工信部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续写《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佳绩,彰显“制造业强市”能级攀升。
2023年,西安市制造业蓬勃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9%,总产值增6.2%,新增企业177家。支柱产业产值达7409亿,新兴产业营收破1300亿,生产性服务业近4500亿,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四位。
作为全国制造业实力担当的一员,西安市制造业发展硕果从何而来?答案深植于其不懈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之中。西安市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创新工作路径,通过梯度化培育、创新化驱动、链群化塑强、专业化培优等策略,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扩量提质增效,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西安市以重点突破为引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将“双中心”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创新为翼,驱动融合发展,精心构建“1+N”政策体系,为制造业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实施“一校一策”策略,支持校地深度合作,成功完成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6352”工程、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建设等84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还致力于构建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启动建设,以及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的顺利推进,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创新平台集群。
在行政管理层面,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开发区“瘦身健体”行动成效显著,内设机构精简过半,领导职数大幅减少;阎良区和航空基地“区政合一”管理体制的率先实施,促进了产城深度融合;西安国际港务区与浐灞生态区的合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补共赢。
在国际舞台上,西安市亦展现出非凡风采。圆满完成了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的服务保障任务,全面落实峰会成果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8项高质量共建行动,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西安码头投入运营,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的全覆盖。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平台的建设,西安正努力构建完善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法律服务保障体系,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欧合作产业园等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比亚迪、陕汽、隆基、法士特等本土企业扬帆出海,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安市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协同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推动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7年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其中多项案例获得国家级认可并在全省推广,自贸试验区已成为西安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
西安市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深改委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坚决做到中央有号令、省委有部署、西安有行动。市委主要领导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谋思路、定方案、抓落实,推动全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精准发力、率先突破。市级领导主动担当改革重任,领衔推进包抓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各部门和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主要领导积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系统谋划本领域、本区域改革工作,持续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覆盖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施了一批基础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改革,有力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打造了一系列改革品牌,充分发挥了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
融通“制”与“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西安市激发制度活力,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聚焦阻碍经济发展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痛点、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扎实推进制度创新,一批重点制度创新成果相继落地。
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命题,建立市、区(县)、镇街、社区(村)四级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运行,完善“综网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统一地址库+N(多种机制)”的治理模式,西安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基层党建品牌,新城区“尚德街坊”、莲湖区“萤火虫”志愿服务和长安区“全科网格、多网合一”治理模式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典型不断涌现,西安市“防范化解物流寄递领域安全风险”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优秀创新经验”名单。
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西安市大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实现“实际工作+实际居住”落户要求。大力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经验,改革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首创推出“技术交易信用贷”,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发布数据所有权、管理权、采集权、使用权、收益权大数据五权集中规范性文件的城市。全面提升交易平台服务效能,在全国率先迈入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交易移动办”新阶段。进一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发布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三项清单”,形成“刚性约束+柔性执法”新模式,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片区。
以“营商”之优换取“商赢”之果。西安市全面完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和二十届二中全会部署的机构改革任务,因地制宜设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机构,政府职能更加高效。坚持系统化、一体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1+18+N”制度体系,推动相对集中许可权、“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持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功能,吸引律师、司法鉴定、会计、审计、税务等市场机构和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广泛集聚。全市2840个政务服务事项、3161个政务服务大厅(站、驿站)实现标准化管理。西安连续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连续4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蝉联第一。
在一次次的改革实践中,西安市不仅创新先行先试、效率更高更快、服务更优更好,更把抓项目、兴产业、促招商融入到营商环境的建设中,吸引更多新的高质量项目纷至沓来。
共享改革成果,上扬民生“幸福曲线”
当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家门口”就业驿站可以帮你“职”引未来,是什么感觉?当身边有了“健康管家”,可以享受慢病服务“卫星医院”,是什么样的体验?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又是怎样一种惊喜?不独这些,在西安,更多民生服务举措日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西安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落地开花。
西安市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建立“家门口”就业驿站,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政策送上门、培训进社区等举措,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在全国复制推广。设立“社保兜底办公室”,持续优化“1+N”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特困供养人员保障范围。扎实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鄠邑区创新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建设做法在全国交流推广。
西安市把民生至上作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发展的指针始终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扩容提质、高中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新区以目标责任制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西安好课堂、西安“名校+”等创新做法入选教育部落实“双减”政策典型案例;碑林区“三聚焦三突出”综合评价体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做法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报刊登,“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入选全国“双减”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西安市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
在健康建设方面,西安市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创新推出“卫星医院”,打造“资源下沉、基层首诊、医院手术、社区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市145家定点医疗机构与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1万余家医疗机构实现直接结算。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西安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西安市高标准建设西安都市圈,加快推动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杨凌武功周至三个组团建设,深化西渭、西商融合发展,西康、西汉协同发展,构建区域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圈。举办关中平原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西安市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立足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西安市出台城乡融合发展系列措施,支持阎良区、高陵区和西咸新区3个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市、区县、镇街、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指导高陵区稳慎推进国家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了发展“共享村落”,破题“闲置宅基地盘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制造业强市”能级稳步攀升。
互联互通大开放,链接诗与远方。海陆空立体交通,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西安市加快推进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持续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累计开通386条客货运航线,通达全球38个国家、81个枢纽城市。中欧班列长安号辐射范围覆盖亚欧大陆4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全国首个“4枢纽+1基地”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
创新改革推进机制,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关乎成效。进入新阶段,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更需要健全完善改革的高效推进机制。
西安市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遵循改革内在逻辑,兼顾眼前与长远,统筹整体与局部,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在改革落实上强势发力,聚焦支柱产业建设、秦创原平台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等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全面梳理制约西安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分领域部署实施重点改革任务,细化改革举措,构建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同时,为了鼓励基层改革创新,西安市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谋划推出市本级“2+15”改革事项(2项重大改革+15项“小切口”改革),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按照“1+5”要求,谋划推出一大批惠企便民改革,做到既全面对标承接又突出自主探索,既聚焦经济发展又突出民生保障。
西安市坚持以制度机制强保障、促落实、提效能,修订完善改革研究谋划、任务协同推进、问题督察整改、经验总结推广等制度机制,形成高效协调运转、一体推动落实的制度体系。健全市委深改委、专项小组和任务牵头部门分层决策、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中央和省委改革任务全面承接机制,对于中央深改委、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纳入信息平台,实施清单式推进、台账化管理。推行“督办单、提醒函”制度和现场推进会、季度调度会、试点观摩会等工作模式,通过总结交流经验、查找问题短板,强化比学赶超。强化督察考核抓落实,坚持全面督察与专项考核相结合,对重大改革任务、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上会改革事项一抓到底,以考评问效有力推动改革落地。
注重总结试点试验、自主创新经验做法。
一批改革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如:西安市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城市更新基金“西安模式”被作为“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健全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资机制”;
一批改革试点得到国家部委认可,如:“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模式”入选全国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复制推广案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典型做法汇编;
一批改革事项受到表彰,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3项改革举措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碑林区构建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做法得到民政部肯定,鄠邑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做法入选全国优秀案例,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现场会在长安区召开……
一批改革亮点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如:西安高新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西咸新区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新城区以干部“进网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
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市将充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走深走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西安改革力量。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