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向新求质 科技创新释放澎湃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04 12:48:20 来源:中国报道

2023年,陕西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文︱李洋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在这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陕西科技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隆基绿能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34.6%,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高校院所的2.5万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从“深闺”走向市场……

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跻身全国前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76亿元。科技创新,正在三秦大地上迸发出强劲动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能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如泉涌,创新向未来。西北腹地的陕西,正在迈向科技强省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聚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用科技创新让三秦大地闪耀高质量发展的光芒。

平台助推转化,改革释放科创动能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师胡光亮,十多年前和其团队在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研发出一款高磁导率、高居里温度的高端软磁材料,由于种种原因,这颗科创“种子”始终未能推向市场。

在陕西,像胡光亮团队这样悉心进行科创研究的团队不胜枚举。陕西聚集了113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3位两院院士,拥有2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而科教优势要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迫切需要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隆基企业年产29GW单晶电池项目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全面投产。

2021年,陕西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大潜能、最强动力和最紧迫任务,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是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也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开始,陕西众多科创的“种子”找到了成长的沃土。以胡光亮为核心成员的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目前已获得13项国家级专利,其研发的高品质电感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2021年至2023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最新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陕西专利转让总数7559件,同比增长44.86%,排名全国第4位。陕西4所高校跻身2022年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前50强。

“秦创原这个平台,对于创业来说有很多优厚的政策,同时,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规划。秦创原帮助我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杨新文博士毕业后,开始利用自己对航空新材料的专业研究寻求创业,“秦创原路演让我拿到了第一笔创业投资,‘秦创贷’又帮助我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里可以说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高原。”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在陕西举办路演活动超过729场,路演项目5673个,实现融资近50亿元,组织高校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1700余场次。在科创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秦创原通过规划、指导和培育,以及“科技经纪人”队伍,为科创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有效释放了区域科技创新势能。作为科技创新的西部实践,秦创原为陕西科技创新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良好示范。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陕西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作为“点火器”,打通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融合的堵点,持续促进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截至2024年6月30日,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达到9.3万项,实现转移转化2.5万项,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达到1572家,576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三项改革”典型做法入选了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案例选编·教育科技人才篇》,改革经验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打造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持续深入,使得陕西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十多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31个百分点,达到2.34%,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加3500多亿元,突破41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提高15个百分点。近3年,陕西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8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从2020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去年的1.6万家。

2024年9月份,陕西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包含20条具体措施,涵盖巩固深化省属单位改革、推动中央驻陕单位通过三种方式转化成果、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基础上,不断探索试点新举措;支持西咸新区在秦创原总窗口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支持铜川、咸阳开展“先投后股”试点;支持西北工业大学探索实施“首席科学家”制,支持陕西科技大学与西咸新区沣东管委会、未央区政府共建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科技创新制度方面“先行先试”,让科技创新的种子结出更多高质量发展的硕果,陕西正接续奋进、笃行不怠。

四链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光伏方面,陕西诞生了三个‘世界第一’:一是晶硅太阳能转化效率屡创世界纪录;二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硅片出货量居世界第一;三是加工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金刚石线出货量居世界第一。”2024年6月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陕西专场上提到的这三个“世界第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陕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生动例证,也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丰硕成果。

比亚迪总装西安工厂。

近年来,陕西持续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行动。强化创新端供给,更加聚焦对秦创原总窗口、“三项改革”、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支持,启动部署总窗口“四链”融合项目,组织认定“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36个,研究制定政府与高校间的《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注重产业端对接,2024年上半年先后举办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活动100余场次,完成中药、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等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推动落实总规模近20亿元的秦创原空天动力系列基金,持续落实“秦科贷”风险补偿政策,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15家合作银行共发放“秦科贷”314.46亿元。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等,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

2023年,陕西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陕西已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高端无人机、金属增材制造、旱作节水农业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

2024年3月,陕西出台《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围绕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陕西将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特色制造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光子、人工智能、超导等具有潜在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开辟低空经济、氢能与储能、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深入开展四链融合、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为陕西产业的聚集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厚植创新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2024年6月,陕西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二位。7月份,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发布,陕西9项先导技术、3家新锐企业、1位技术经理人上榜,全省入选项目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这是对陕西科技创新实力的充分肯定。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只有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塑造竞争的新优势。

如何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推动更多科创企业、科创资源的聚集,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企业是主力军。近年来,陕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上市科技企业培育库,制定培育方案和支持政策;总结推广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融合的创新做法,重点支持高校院所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巨子医疗器械医用修复辅料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

如今的秦创原,是大型科技企业青睐的“根据地”,也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和成长的“乐土”。2023年,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陕西开展“全国学会汇三秦”行动,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资源;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67家、专家工作站39家,引进院士96名。在人才培育方面,打造特色人才举荐通道,推动战略科学家成长;打造“陕西青年科技奖”品牌,推荐73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创“孵化器”是关键。近年来,陕西强化顶层设计,聚集转化、孵化、产业化,打造全方位、集成式立体联动“孵化器”样板。加强双创孵化载体建设,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

硬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校,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能,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陕西加快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完善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培育建设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5家,其中21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24年5月份,陕西发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质升级、由势转能,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陕西将重点培育20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总规模突破“万亿级”大关。光子、氢能、智能网联、新材料、富硒、中医药等首批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日前已启动建设。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陕西将继续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科技强省的道路上奋楫扬帆、笃行不怠,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