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年前,秦岭南麓,洛南猿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远古文明。
5000年前,洛水之畔,元扈山下,黄帝史官仓颉首创28字,终止结绳记事,为后人播下敢为人先的思想之种。
65年前,面对“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的困境,洛南举全县之力,绝壁凿石,历时一年,修出了一条63公里的“挂壁天河”——洛惠渠。比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的修建早了两年。
几十年过去了,洛惠渠一直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它是一条渠,但又不只是一条渠。它承载着人们坚忍不拔的勇气、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豪情。
绝壁“抠”渠,改变一方人命运的创举
在洛南县四皓街道张村张华峰家的水池旁,竖有一块石碑,碑文是:“五九年不一般,洛河水上梁塬,从此饮水不犯难,万亩旱地变良田……想当年,三更半夜翻身起,日上三竿挑回水一担……开隧道凿炮眼,架高桥劈荒山,几十名英雄把生命来奉献。愿儿孙永远牢记洛惠渠建设难,不忘珍惜生命之水每一天。”碑是张华峰的父亲张明哲刻立的。
碑文寥寥数语,字字铿锵、句句千钧。张华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擦拭一遍石碑,读上一遍。“我家房子前后重建了两次,但石碑丝毫没动,这是父亲留下的传家宝。”张华峰说,为梁塬修渠引水是父亲一辈子最骄傲、最光荣的事。
梁塬,是位于洛南县城以西、洛河之南的一片绵延40多华里的坡塬。四十里梁塬沟壑纵横,形成10万亩耕地,由于洛河水上不去,这里的特产不是庄稼,而是一个字:旱!
“四十里梁塬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遇上大旱年,父母就带我们出门去讨饭吃。”回忆当年的缺水之苦,张明哲连连摇头。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个小伙子跑到十几里外的洛河去挑水,好不容易挑回来,扁担穗子断了,水倒了一地,小伙子受不了家里的责骂,上吊死了。
其实,65年前,遭受干旱之苦的不仅四十里梁塬上的52个村落,还有洛南县城几万居民。
水,人们日日夜夜的渴望,世世代代的执念!
1958年9月,听说县上组织人力要给梁塬凿渠引水,张明哲二话没说,背着被褥,带着磅锤,一头扎进了保安镇的崇山峻岭中,和工友一块睡地铺、喝稀饭、吃酸菜……
张明哲老人回忆,修渠最难的工段叫老虎嘴,山崖垂直而下,没有立足之地,打炮眼时需要用绳子把身体吊在半空,跟荡秋千似的,双脚借蹬崖壁之力,一锤一锤打炮眼,一个炮眼甚至要打几百上千锤,为了节约时间,饭都是吊在半空吃。
有一次,张明哲吊在半空点炮捻时,距他不远处的另几个炮捻子已经被工友点燃,随着震天的爆炸声响起,大家发现半空里的张明哲不见了。“张明哲——张明哲——”工友们大声呼喊着,都以为他被炸死了!谁知,张明哲竟被爆炸的气浪推到了岩石侧面,才捡回了一条命。工友们看到张明哲从悬崖边探出头来时,欣喜万分,而死里逃生的张明哲拍拍身上的灰土,笑着说:“阎王说了,水渠不修成,他不收我!”
炮炸老虎嘴,4名工人排哑炮,一去不回;劈开龙山岩,30名群众13天不下山崖,昼夜作战;开凿神仙洞,施工队员为赶进度巧打竖井,开辟多个工作面;抢通流沙台,工人们组成人墙,阻挡流沙……
洛南人民靠着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犟”劲,硬是在悬崖峭壁“抠”出一条水渠来。21名工人宝贵的生命长留在了这里,100多人落下终身残疾。
1959年底,甘洌的洛河水从总干渠一泻而下,流进了干旱的梁塬,张明哲和工友们喜极而泣。人们为纪念洛河水惠及百姓,取名洛惠渠。
随后两年,洛惠渠经过两次大型改扩建,又“长藤结瓜”式沿渠建设了辛岳水库、鼓楼河水库、李村水库。自此,全长63公里的洛惠渠全线贯通,彻底解决了10万群众饮水灌溉问题,被誉为“生命渠”。
当年,洛惠渠水引上保安镇元扈山时,山下的庙地村,成了商洛首个使用喷灌技术的村庄,村民一遇旱灾就得外出讨饭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
“我七八岁刚记事时,地里就用上了喷灌了,直到现在还用着,有了水浇地,几十年村上没缺过吃的。”庙底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说完,走进田地,拧开喷灌阀,水雾氤氲得像一片祥云。
和庙地村一样,四十里梁塬10万多亩旱地摇身一变,成了大粮仓。一个个村子彻底告别了“三更半夜翻身挑水”的历史,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洛惠渠,重新点亮了人们的曙光,成为洛南人民创造的一大奇迹。1960年,河南建设者在修建红旗渠前,看到《陕西日报》刊登了《治山水心雄气又壮,四十里旱塬变水乡——洛南胜利建成洛惠渠》的消息,大老远来到洛南考察学习。
岁月催人老,转眼一甲子。当年修渠的功臣们许多已经作古,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感天动地的故事。
以水蓄能,打造富民兴县产业带
9月25日清晨,洛南县四十里梁塬色彩斑斓。放眼望去,到处一派丰收景象:烟田里人头攒动,蔬菜棚内笑语不断,圈舍里牛羊成群……
四皓街道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樊亚锋,早早钻进村里果蔬产业园,和村民一块忙着采收蔬菜。近期,村上蔬菜销售每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此时,樊亚锋的父亲樊世荣如往常一样,一起床就到洛惠渠支线上走走看看。从洛惠渠管理处退休后,他义务看护家门口水渠快20年了,从未间断。他没想到,自己和洛惠渠结缘一辈子,凿渠、巡渠、护渠,现在还把儿子也“拴”在洛惠渠旁。
樊亚锋的童年,是父亲巡渠路上,背在背上长大的。在他的眼中,洛惠渠和他一样,都是父亲百倍呵护的生命、父亲的梦想和未来。
2000年,26岁的樊亚锋担任中心村村委会主任时,村子的发展状况排在十里八乡的“尾巴梢”,村民生活非常苦焦。“当时村里全是泥巴路,只有架子车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樊亚锋说,村里9个组有5个组不通电,全村只有一个变压器,因为穷,村里经常有人偷电线卖。
樊亚锋踌躇满志,埋头苦干了一年后,看到村子变化甚微,打起了退堂鼓,准备出门打工挣钱。樊世荣拉着儿子的手说:“娃呀,当年修洛惠渠困难多大,洛河水不是照样乖乖上了梁塬,有水就有希望,你怕啥?”
是啊,与父辈们悬崖凿渠相比,自己面前的困难算个啥?樊亚锋心一横,带着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干,修路、拉电、建大棚……几年下来,樊亚锋脸变黑了,人变瘦了,媳妇心疼让悠着点干,他黑脸一拧,甩出一句话:“父辈们发誓洛水上梁塬,我誓要梁塬生金蛋。”
村民发展产业信心不足,樊亚锋夫妇用自家房子抵押贷款,带头种植烤烟,当年收入20万元,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经过数年发展,中心村烤烟和大棚蔬菜种植已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中心村依托洛惠渠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了果蔬产业园、观光游乐园、康养生态园,实现了集体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愿景。2023年,中心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经济当年增收50万元。
一渠清水流,生得万桶金。
坐落在四皓街道的洛南县岭南生物科技产业园,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用菌智慧工厂,可年产2000万袋香菇菌棒,从食用菌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全程实现了自动化。菌棒除满足全县16个镇(街道)生产需求外,还出口日韩等12个国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每年创汇5000多万元。
“产业园是用水大户,每年用水量12万吨以上,食用菌棒生产对水质要求高,当初选址,就是奔着洛南的良好气候环境和洛惠渠优质水源来的。”岭南生物科技办公室主任罗红洛说,在岭南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带动下,目前洛南有2万人从事食用菌种植,年产值近8亿元。
洛南是“中国核桃之乡”,在古城镇蒋河村,中国“核桃王”树龄高达500年,至今仍苍劲挺拔。洛惠渠建成后,核桃种植遍地开花,开启了核桃发展的黄金时期。
家在永丰镇的董兆斌,从种核桃,到贩核桃,再到创办公司进行核桃深加工,他对核桃情有独钟。谁承想,这个本分的农家娃,不仅研究核桃新品种,还让700多吨商洛核桃“坐着”西欧专列走向了世界……
10年前,董兆斌被一则美国红仁核桃的消息所吸引,便萌生引种想法。2015年4月,他不顾家人反对,筹资60万元,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进100株红仁核桃嫁接苗,历经数年终于试种成功。红仁核桃落户洛南,填补了国内核桃新品种的空白。如今,红仁核桃已在商洛许多地方安了家,结了果。
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壮大,洛南县建成了西北核桃物流园,构筑起“买全国、卖全国”的交易新格局。目前,洛南县核桃种植面积已逾70多万亩,从事核桃产业超10万人,“洛南核桃”品牌价值高达30亿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托洛惠渠滋养的好土地,生长的大豆品质优良,传统的洛南豆腐,逐步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由于市场很好,许多年轻人也开始从事这一行业。
王洋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王洋带着知识和梦想回到家乡。短短几年里,她将家里传统的豆腐小作坊做成了商洛市豆腐食品龙头企业,仅公司旗下电商团队的销售额一年就超过1200万元。如今,王洋又有一个更大梦想,她正在筹划打造集豆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洛南豆腐产业园。
一块块小豆腐,洛南县硬是做成了年综合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使它真正成了群众增收的“软白金”。
接续奋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奔腾不息的洛惠渠,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养分,更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养分,为一代代人提供了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1956年,面对身边汤汤东去的洛河水,时任洛南县委书记冯培智在日记中写道:“四十里梁塬长期缺水,许多农民出门讨饭吃,如果能引洛河水上梁塬,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时任县长张东听到老百姓编的顺口溜“洛河水,不浇田,流到河南浇竹园”后,不断叩问自己:“洛河能浇河南的竹园,为什么就不能浇我洛南梁塬?”
但那时,洛南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为183万元,而修建洛惠渠材料费就要850万元。还要面对施工设备落后、物资短缺、粮食紧张等难题,搞大型建设何来底气?
梦想就是底气,信念就是底气,敢干就是底气。
从1958年9月开始,冯培智、张东二人轮流吃住在工地上,带领几万洛南儿女,为水而战。没有设备,就带领群众用最原始的钢钎铁锤、扁担笼筐;没有物资,就组织群众白手起家,在工地上办石灰厂、炸药厂、机械厂;没有粮食,不等不靠,动员党员干部捐,群众自己带……
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洛南人民历经千辛万难,如期给祖国送上一份最珍贵的生日礼物——洛惠渠。
进入21世纪,洛南县城人口剧增至20万人,洛惠渠自流引水已无力承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需求。
2011年,洛南县投资2.6亿元,历时6年在洛惠渠渠首建成张坪水库,与洛惠渠灌区现有3座水库一起调蓄供水,彻底消除了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供水不稳定的隐患,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今,如何把洛惠渠孕育出的宝贵传统接续下来,成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常常思考的问题。
2023年7月1日,县委书记杨长江带领县级领导班子在洛惠渠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现场抛出了“三连问”:
如果当年修洛惠渠的事放到现在,我们县委、县政府敢不敢作这样的决策?如果这个事情放到现在,我们有没有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洛惠渠建成?如果这个事情放到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么多的干部群众迅速集结起来?
自2021年担任县长,杨长江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为此,他经常登上洛惠渠干渠,走进洛惠渠纪念馆,去寻找答案,也是在寻找治理一方的精神力量。
群众期盼已久的新建第二高级中学原计划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但因多方原因,装修施工断断续续。当年4月份,杨长江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到工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协调县级财政资金解决难题,并制定了县长隔天去工地、分管县长每天去工地、教育局局长吃住在工地的工程督办制度。从那时开始,工地聚起了上千人的劳力,采取三班倒方式施工,白天黑夜不停工。以杨长江为组长的督办组也说到做到,按时进驻工地,现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9月6日,学校如期开学,筹建处工作人员感叹说:“当时缺资金,落下的工程又太多,如果没有县上领导雷厉风行的作风,即使再给一年时间也难开学。”
为了解决城区学位紧张、大班额、教育教学用地不足等问题,洛南县近3年教育投入1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3亿多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由12所增加到20所。
上学难解决了,看病难也在同步解决。洛南县医院和中医医院都是20世纪建设的老院区,布局不合理、床位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2023年,县上投资13亿元,启动了两个医院的迁建项目。目前,县中医医院已进入装修阶段,县医院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两所医院将实现医疗与康养一体化,更好满足全县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怎样才能把民生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2年,洛南县推行“有事你找我”工作机制,将县委书记、县长、县直部门、镇、村主要负责人电话在公共场所集中公示,方便群众拨打热线电话反映诉求。“有事你找我”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了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深受群众欢迎。
唯有实干,才能发展。今天,洛南城乡建设焕然一新,5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街道架空通信线缆落地入廊;新建的华阳大道、柳林大道沿县河伸向远方,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口袋公园点缀其间;仓颉小镇、音乐小镇、北斗美丽乡村、洛惠渠纪念馆让游客流连忘返,“汉字故里、康养洛南”正成为流量热点。
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洛惠渠水依然静静流淌,人们满怀信心创造着更美好的明天。(中共洛南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