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黄土塬上铸丰碑——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好汉坡团队

发布时间:2024-09-29 09:34:36 来源:中国报道

陕北延安安塞腹地,有一道海拔1300米、坡度70度的“阎王坡”,坡下是几十米的“无人沟”,山势险峻,坡陡崖深。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长庆安塞油田的开发建设,一群不满20岁的石油人在“阎王坡”上立架打井,建站采油,这里多了烟火气,添了油花香。为了确保山上油水井正常生产,他们每天负重20多斤的工具,借着管桥越过无人沟,沿着羊径登山巡井,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踏出了一条创业路,“好汉坡”由此得名。

30多年来,从好汉坡走出的数十位劳模先进、石油工匠、技术精英,在陕甘宁蒙的各条石油战线上建功立业;30多年来,从好汉坡萌发的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成为攻克致密油、页岩油的制胜武器;30多年来,从好汉坡孕育出的“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精神,成为长庆石油人的鲜明底色和深厚底气。

从“阎王坡”到“好汉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战略的号召下,圣地延安拉开了安塞油田产能建设会战的序幕。在陕北老乡惊叹的目光中,位于王窑乡白庄村的“阎王坡”上迎来了一群不满20岁的石油人,当时物资匮乏、交通不便,为了确保山上16口油水井正常生产,他们每天要背着工具从这个陡坡爬上爬下,有一句打油诗这样说:“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大家相互鼓励,从不言苦,久而久之,“阎王坡”在采油人的脚下被改名为“好汉坡”。

陕北高原春天风沙弥漫,夏天酷暑难捱,秋天浊流滚滚,冬天大雪封山。建站之初,工人们吃住都在由几根钢管搭建、用一层砖盖起来的干打垒里,冬似冰窖,夏像蒸笼。春秋大风一吹,口鼻里、被窝里、鞋袜里到处都是黄土,当时还流传着“安塞油田苦不苦?每天要吃四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顺口溜。遇到雨雪天气,断水断粮,大家就啃钢丝面和发糕,喝雪水度日。

1991年春节的一个雪夜,好汉坡顶一口油井电机被盗,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站长带领6个小伙子抬着300多斤重的电机爬坡抢修。他们手脚并用,顶着风雪艰难爬行。突然有人脚底一滑滚下坡去,千钧一发之际,他急忙掏出一把起子狠狠扎入泥土里,半截身体已经悬空。硕大的电机倾倒在雪坡中,其他人咬着牙紧紧抵住,两名员工艰难地将他拽了上来。在与风雪抗争近4个小时后,他们到达山顶换好了电机,手上磨出了血泡、腿像灌了铅,衣服被汗水浸透冻得像盔甲一样。

好汉坡上“四姐妹”的美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广为传颂,这4个20多岁的采油女工组建了安塞油田第一支女子巡井班。她们每天背着管钳、样筒,带着一壶水和一个馒头,和男员工一样坡上坡下,日复一日取样、憋压、清理污油池。甚至怀着身孕深夜换皮带、雨天开油井,骑在驴头上擦拭抽油机,管理的井场被评为标杆井场,“四姐妹”也在全厂人面前戴上了大红花。

沟壑纵横、土质疏松的黄土地貌,极易引发地质灾害。1999年,陕北遭遇一场大暴雨,好汉坡下小站被泥石流掩埋,淤泥有一人多高,主干道四处坍塌,单井管线多处被冲断,井场被洪水拉出几米深的漩坑,油井大面积停井。站上的7名男员工踩着淤泥,巡管线、堵暗洞,通涵沟、修道路。脚被雨鞋磨破,袜子和血肉粘连在一起,他们忍着痛咬牙继续前行;看见管线悬空,他们绑着安全带,纵然不顾数百米的深沟去加固。经过3天3夜,完成油井、电路、主干道等生产性恢复工作。在这场与洪水的搏斗中,他们收获了“好汉坡七勇士”的美誉。

在这道以大风作幕帐、以黄土为面纱的陡峭山坡上,石油人顶风冒雪搞钻探,人拉肩扛战荒原,发出“好汉坡上好汉多,风似钢刀雨如梭。让那青春来拼搏,莫将岁月空蹉跎”的豪迈誓言。

从边际油田到开发典范

好汉坡不仅承载了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历史,更记录了一段科技兴油的报国史。陕北是我国最早发现石油的地方,而陕北石油的勘探开发几经波折,未成大势。直到发现安塞油田,长庆人发现了我国陆上最大的亿吨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陕北找油两个世纪的梦想终于结出丰硕果实。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在大气磅礴的《塞一井赋》中胜赞了这一壮举:“陕北勘探,石破天惊,解长庆倒悬之急,挽长庆徘徊之势,有拨云见日之功,指点山河之力,开低渗油田之先河”。

然而,经过6年勘探,上交的“金娃娃”平均渗透率仅有0.49毫达西。美国CER咨询公司认定:“安塞油田是没有开采价值的效益边际油田。”面对被判了“死刑”的“磨刀石”油田,石油人没有放弃,他们先后进行了3个开发可行性研究,开展了三次矿场开发试验,组织了三次技术攻关,打破了外国人的论断,用实践证明了安塞特低渗油田开发的可行性。

1991年,安塞油田进入规模开发及滚动建产时期。摆在面前的首要困难就是资金紧缺。长庆油田动员全体职工家属过几年“紧日子”。为了解决“三低”油田与提高单井产能、降低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一大批科技精英汇聚一堂,唇枪舌剑,磨拳霍霍向地层,誓要拿下大油田。他们按照“三从一新”地面建设原则,率先在好汉坡下形成了王窑地面建设模式和“单、短、简、小、串”为特征的建设工艺技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此基础上,研发形成了“三大技术系列、八项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全面解决了地面到地下,钻井到采油、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问题。1992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首次突破50万吨,第一列载满原油的火车冲破雨幕汇入中国能源动脉,安塞油田跨入中型油田行列。

“别人开发不了的油藏我们能够开发,别人开发不盈利的油田我们能够盈利。”一声声捷报响彻好汉坡上空。1994年,开发最早的好汉坡区域全部收回投资,此后,石油的“红旗”插向志丹、子长等地,革命圣地延安的土地上到处挺起了巍峨的钻塔,长庆油田油气并举大获突破,两个战场相互推进,全国特低渗透油田一片春光。1995年,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配套技术被中国石油评为重大科技成果,并被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以油田名称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

老部长王涛亲自登上好汉坡,竖起大拇指说:“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石油好汉用科技利器撬开了低渗透油流,为我国乃至世界低渗透油田经济有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乃至整个中国低渗透油田的规模有效开发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荒原尘土到智慧绿色

盛夏时节,好汉坡绿波荡漾,层峦叠翠,一幅“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绿色画卷铺陈在陕北高原。2006年,为了让老区人民喝上放心水,长庆石油人对位于国家一级水源地王窑水库上游的102口油水井封井关停,并对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油管线和6座管桥管带进行搬迁,建成了环保示范区。经过近20年的治理,好汉坡上一个“国家级绿色矿山”成为石油人送给老区人民的丰厚资产。

2012年,数字化的东风吹到了好汉坡,成为长庆油田首批数字化建设试验点,也是“数字中国石油”在一线落地起步的样本。好汉坡下的石油人率先集成创新先进适用技术,嵌入油气田建设、生产、管理关键环节,经过近十年的推进,好汉坡东西山上的282口油井、13座站库、百余公里管线都被“装”进互联网,数字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2022年,在好汉坡下工作30年的崔新花光荣退休,她工作的小站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无人值守站。她感慨地说:“做梦也想不到,好汉坡不用爬了,以前各个山头的姐妹都在集中监控室里成为了白领。”如今在好汉坡下,原油正源源不断地从地层抽采进入集输管网,好汉坡上,数据、指令、视频正在“云端”疾速飞驰,新一代的好汉坡石油人迎来数智化的新时代。

“采一朵好汉坡的花儿回去,这一生就会拥有蓝天,掬一捧好汉坡的黄土带走,生命就会获得永不熄灭的光艳”。在与艰苦自然环境、复杂地质环境的较量中,“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坚硬致密的油层中生长锤炼,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中打磨增色。如今,好汉坡已经成为中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和科普研学基地、延安精神示范教育基地,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耸立在延河岸边熠熠生辉。新时代的好汉正在勇攀“科技坡”“效益坡”“管理坡”的征程中阔步向前,在能源变革的时代洪流中挺起石油脊梁。(刘莹)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