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传承秦岭文化 讲好秦岭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16 17:24:42 来源:西安发布

今天的秦岭故事,让我们从1900多年前的一张纸说起。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祖祖辈辈相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描述着流传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北张村的造纸历史可追溯到西汉,造纸所需的楮树皮、泉水均取材于秦岭。北张村因纸闻名,所产的“长安宣纸”备受文人墨客追捧,一度成为唐代“贡纸”。

纸张是文明的见证。这张自带故事的纸,给我们留下探索秦岭故事的线索。

“夫国必依山川。”古往今来,山脉作为国家的地理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自《山海经》和《禹贡》,在后者的记载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秦岭被列为中条。《诗经》中大量提及终南山,比如描写终南山是“如月之恒”。

对于中国人而言,秦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山”的范畴。

说生态,巍巍秦岭养育万千生灵,是“世界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大熊猫、朱鹮、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育生息。

说地理,秦岭横亘东西,是我国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秦岭统揽南北方迥异风采于一身。

一座“父亲山”、两条“母亲河”的“奇迹组合”,不止孕育了生命,也滋养了文化。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我们的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秦岭蕴涵的人文价值,更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阿利如是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在《如何理解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中这样写道:

“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兴衰荣枯,西安也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秦岭是秦人之脊,它的故事,是散落在画作或照片中的奇险或雄伟,是七十二峪口的水,至今还流动着传说;秦岭是秦人之魂,它的故事,是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维笔下的千古传唱,至今还在口口传诵着。

“蓝田先祖,半坡炊烟;骊山烽火,天高云淡,沿一路厚重走向久远”,歌曲《送你一个长安》的歌词,正是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独特人文价值的高度凝练和生动写照。

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内涵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悄然孕育、渐成规模。

或许,秦岭人文价值的根与魂,就在于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注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也深深镌刻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血脉和肌理中。

夏日秦岭,青翠掩映,如诗如画。

由子午大道向南,直达山脚,在西安的全国、省、市、县(区)四级政协委员共赴“绿色之约”。

西安发布029摄影公社@老應 ᨏོ

“雨过天晴,在城里遥望云横秦岭,幸福感油然而生。来到秦岭脚下,在智慧大屏上看到背靠大树挠痒的黑熊、集体出动觅食的羚牛、气宇轩昂的红腹锦鸡……更能真切体会万物共生的难能可贵。守护秦岭祖脉,这份责任感更加具象、更加沉重。”西安市政协委员王思思深有触动。

深知,才能厚爱,知其贵,才能珍其在。

“要全面做好秦岭文化研究工作,积极引入专业资源力量,推动秦岭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活化,构建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遗址保护,到展示传播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把秦岭讲透彻、讲通俗,让群众更好感知文化、品味秦岭。”

西安市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

2023年9月,西安市成立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专班。

专班成立的目的清晰明确:牢记“国之大者”,全面深刻理解秦岭的重要价值,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切实保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在专班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全市相关部门、沿山区县以及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畅所欲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形成“保护是前提,文化是核心,农业是特色,旅游是抓手,创新是动力”的共识。

“满怀温情与敬意地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贵在持之以恒。

西安制定了动植物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文化研究宣介、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资金保障等“六项工程”。摸清生物资源底数、创作秦岭主题文艺作品、发展特色文旅片区、秦岭文化艺术活动、数字秦岭智慧提升、充实基层文物管理力量等22项工作任务。

这其中,摸清“家底”,擦亮文明标识,做好秦岭文化内涵阐释无疑是基础性的一步。

目前,专班已初步完成文化资源底数调查,梳理统计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共2258处,形成了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成果名录。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560处法定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一处一档”要求,形成了电子调查档案;对其余1698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建议保护清单。

南五台(资料图)

“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长篇小说《山本》中,贾平凹这样描述秦岭。

我们要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挖掘秦岭人文价值,在新时代讲好“最伟大的山”的故事?

“‘秦岭叙事’体系一定是系统的、多元的、立体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张阿利参与创作过《大秦岭》《爷爷的牛背梁》《陕商寻踪》《鸟语人》等多部秦岭主题的文艺作品。“我们有很多音乐、书画、文学、影视界的优秀作品讲述秦岭。”

“秦岭文化蕴含丰富,比如,秦商文化与秦岭渊源深厚,通过南北商旅的足迹,南方的婉约柔情和北方的飒爽豪情在这里碰撞,稻米的香甜和面食的多滋在这里汇聚;比如,秦岭中有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六大宗派的祖庭;还有,犹如珍珠一般散落在秦岭里的古村落,那些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红色文化遗址……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挖掘,理清秦岭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文脉、史脉,形成完整的形象构建,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宣传推介,彰显秦岭文化魅力,讲好秦岭文化故事。”张阿利认为。

以塑造鲜明的文化形象为目标,围绕擦亮秦岭这一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的文明标识,去触摸秦岭、书写秦岭、讴歌秦岭、守护秦岭,正是西安在做的事情。

拍摄一部纪实节目。

西安精心策划了大型探访互动融媒体节目《秦岭·家园》。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家园到精神家园,展示秦岭的历史厚度,华夏的文明温度和东方的精神高度。这将是全国首部全景式、全媒体表现秦岭历史文化价值的融媒体节目。

组建一个研究院。

组建成立开放式智库——秦岭文化研究院,在生态优化、秦岭文化、山城关系、产业体系、交流合作等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研究,加快推进秦岭研究人才、资源和力量的集聚,打造国内一流的秦岭研究、交流、展示的新型智库平台。开展秦岭文化有关咨询、策划及培训服务工作。

建设一座公园。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借鉴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准,整合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文物和文旅资源,利用3年时间,通过保护措施提升、核心项目引领、重点片区支撑、多节点配套,实施公园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还有N场演出。

2024年起,每年7-10月,西安沿山区县开展秦岭文化展示展演季。鄠邑区天桥湖、长安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和周至县楼观景区将会上演夏日秦岭艺术盛宴。交响乐、唐诗、秦腔、鼓乐、歌舞等艺术形式轮番上演,文化讲堂、非遗展演、文艺创作、文化赛事等系统配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西安秦岭特色文旅IP,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历经沧海桑田,见证文明变迁。秦岭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挖掘秦岭人文价值,讲好秦岭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秦岭、爱上秦岭、保护秦岭,等待我们去做的事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曲靖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