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明,必有源头;不朽的民族,必有根魂。漫漫人类文明史,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半坡遗址和良渚遗址,这两个“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就像闪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坐标,带着我们目睹文明初萌、漫步文明源流、沐浴文明之光,从中感受文明绵延传承、循次演进,感知中华民族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我们的目光,从申遗成功的良渚转向如今的半坡。在两者的时空对话中,追寻如何满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追寻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血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线索。
一
我们当向“来处”探源。考古工作为我们揭秘先民的生活状态和人类文明的痕迹。
6000多年前,浐河东岸,草木繁茂,鸟兽翔集。初升的日光温暖明媚,半坡人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女人身着用骨针缝制的麻衣,走向粟田;男人带着驯养的狗,拿着石矛、飞石索去树林里打猎;有人在河边掏出骨质鱼钩跃跃欲试……太阳西沉,人们放下农具,用尖底瓶取水,倒进陶甑里生火蒸粟。皓月当空,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着今天的收获和明天的打算,酒酣之际有人吹起陶埙,埙声幽幽回荡在夜空……
在如今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正门内,“半坡姑娘”雕塑坐落于水池中央,生动再现了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形象,仿佛见证了数千年来的晨昏更替、沧海桑田。
半坡遗址——这里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沧桑,点燃了中华文明的一缕星火。
“半坡姑娘”雕塑
约1000年后,史前的烟雨江南,一个叫作良渚的王国极致绚烂,创造了同时期水坝系统和礼制玉器的巅峰,却又隐于历史长河。
这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水上之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外城遥相呼应。粮仓堆满了稻谷,城内以水为路,河道纵横交错。有人驾着小舟缓缓前行,划过了巍峨的王城,路过了繁忙的作坊,两岸木屋泥舍、芦苇丛丛,远处为防洪而修建的巨型水坝绵延十余公里,显示出一个出现阶级与王权的区域性国家雏型。
时光流转,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门外,高达20米的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顶端跳跃的火焰蓬勃热烈,遥远的良渚古国在人们的视野中再度清晰。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昭示着中华文明悠久的来路。
图片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括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从半坡到良渚,承载着文明的萌芽、国家的初兴,涓涓细流,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洪流,共同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写下生动注脚。
二
我们当在“深处”坚定自信。很多人初识半坡,大多从历史课本中的人面鱼纹盆开始,那么,半坡文化有什么魅力?
时间回溯到1953年春,西安东郊一家电厂施工时,发现一些彩陶片。随后,经过5次考古发掘,这座沉睡地下6000多年的“远古村庄”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
半坡遗址保护大厅
在这里凝望农耕文明——半坡先民开垦荒地、筑建房屋、狩猎捕鱼、养猪种粟、生火煮饭……他们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由此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
在这里领略匠心智慧——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半坡人已掌握从选料、炼泥、成型、装饰、烧制等一整套的制陶流程。尖底瓶巧妙运用了重心原理,这种设计构思与精湛技艺,充盈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量。
在这里追溯饮食文化——半坡人不仅吃小米、鱼、猪肉、野果等,还会用“陶甑”蒸熟食,可能掌握了酿酒方法的他们也会“对酒当歌”,写下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时代序章。
在这里感受礼乐之源——半坡出土了两枚土烧陶埙,已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是我国早期的吹奏乐器之一。聆听穿透历史烟云的远古回响,那正是为后世吹响礼乐文明的先声。
在这里探寻文字奥秘——半坡出土的众多陶器上,发现了20多种简单的刻划符号,比甲骨文还早了三千年。这些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珍贵资料,如同文明在混沌之中睁开的眼眸,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
在这里品味艺术魅力——神秘古朴的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一件。半坡彩陶有动植物形、几何形与人面形等纹饰,先民用自己的宇宙观、天地观为陶器赋形添彩,时至今日依然惊艳世人。
斯文在兹,延绵不绝。这片史前文明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人面鱼纹盆
三
自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闪耀的良渚元素……从良渚看半坡,有什么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建立。“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将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在当时堪属首创。”西安半坡博物馆业务研究部主任张志敏说,“建馆66年来,已接待中外游客3000余万人次。”
在半坡博物馆展厅,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凝视着一幅半坡生活复原图说,“我一想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民躬耕开拓的,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从未断绝,流淌了几千年,心里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立马就爆棚了!”他眼眶湿润。
目前,半坡博物馆开设了“史前工场”“原始部落快乐行”“新石器学堂”“探秘半坡”“陶醉六千年研学课程”等项目,通过“云游半坡”博物馆线上课程、“馆长说半坡”系列分享、“坡坡说节日”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
在入选“全国首届博物馆教育示范案例”的“史前工场”体验项目中,观众可以亲身体验钻木取火、陶器钻孔、原始绘画、石器捆绑、植物锤染、尖底瓶打水、原始房屋搭建和原始服装秀等活动项目。
“半坡要走的路还很长。”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马遥说,“未来,我们一方面将深入挖掘半坡的多重价值,联合同时期同类型的博物馆互动互展,串联起完整的文明脉络,做好研究阐释;另一方面,丰富展陈手段,强化科技赋能,拓展传播渠道,让半坡文化更加可观可感。”
半坡博物馆各种体验活动
良渚又有哪些动作呢?
在保护方面,研发“良渚遗址5000+”数智平台,与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牵手”加强文物保护。
在创新方面,设置“小小考古学家”乐园和公众考古区,通过AR体验让游客亲身寻觅时空秘密;实施良渚生活美学工程,自主研发及联名产品700余款,让良渚文化浸润市民生活。
在交流方面,在第二届进博会开设特展;与英国、希腊、匈牙利等国开展“良渚与世界”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亮相央博“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纪录片《良渚》在2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良渚元素闪耀杭州亚(残)运会。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琮王和其他玉琮
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良渚遗址遥遥相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讲述着文明星河的赓续。
四
我们当为“去处”凝结动力。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西安又该如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文明的回响更加嘹亮?
“深挖”,在研究诠释中构建文明标识。不断加强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阐释,透物见史,通过梳理文明脉络,提升文化内涵,凝练好其中体现的中华文明基因,更好凸显西安“华夏根脉、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力量。
“活化”,在创新发展中赓续历史文脉。持续完善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机制举措,创新传播方式,推出更多文博创意产品、主题展览、游览线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场馆、书籍、古迹,走进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行为习惯里。
“出海”,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对外文化展示平台,加强中外展览交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鉴的桥梁,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于4月在良渚古城遗址举行。六十年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威尼斯宪章》这样表述: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半坡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人头壶,依然笑靥如花。而今凝望着它,六千年仿佛一瞬,村落渐为邦国,线条终成文字,呼唤升华成歌。
与历史隔空对望,能从“来处”探索中华源头,可在“深处”坚定文化自信,亦为“去处”凝结不竭动力。今天的西安,正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努力当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力军。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责任编辑:曲靖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