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

陕西:三项改革点燃发展新引擎,秦创原科创效能凸显

发布时间:2024-04-24 15:52:47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潘睿 报道)“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4月24日上午,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目前,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创新“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陕西通过“三项改革”打通堵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政策护航,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十条措施”,有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活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陕西还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例如,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49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

推进“四个工程”,科技企业量质双升

陕西通过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这四个核心工程,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进而加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孵化培育体系方面,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因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2022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了5.2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较202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科技型企业群体的壮大也是秦创原的重要成果之一。2023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非能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居西部首位;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5家,居西部第2位。

此外,陕西还持续深化“两链”融合,即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创新平台布局加快优化,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加紧突破,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技术需求“两张清单”,部署实施68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创新驱动效能加速提升,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

聚合创新要素,科创生态持续优化

陕西围绕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强服务等方面推出16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政策体系。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

科创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

聚力协同创新,区域协调加快推进

陕西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开放合作创新空间,积极构建开放共享、协同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一是总窗口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提升。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2020年的18.1倍、6.6倍、2.8倍,GDP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

区域协同联动走向深入。各地市积极打造特色化秦创原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探索实践“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2023年,各地市落地成果转化项目2045个,签约引进科创类项目1645个、总金额8571亿元。三是开放合作空间日益扩大。依托秦创原品牌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交流合作,新建1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霍尼韦尔、挪威船级社、三一重工、固高科技、国中创投、凯辉基金等知名高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在陕落地项目和平台。秦创原的聚合力、辐射力、支撑力不断增强。

“当前,秦创原建设迎来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承担新任务。”王军表示,“陕西省委、省政府已召开秦创原建设工作会议并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未来三年,秦创原将坚持企业、人才、市场主导和政府主推,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完善科技、人才、资本“三大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四链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新突破。我们将推动行动计划落地,使秦创原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蓄积、现代化建设升级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