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

境外媒体聚焦宝鸡:深入探寻周礼文化脉络,共赏城市发展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4-04-10 15:04:0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海妮 潘睿报道)春景交至,天地清明。4月1日至4月3日,2024“同根祭初祖 同心筑梦圆”境外媒体采访团在宝鸡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采访活动。来自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商报、澳门月刊、卫视新闻中文台等15家媒体的新闻记者,先后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凤县、凤翔区和岐山县,实地了解陕西的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感受历史底蕴和血脉情感。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台办、陕西省祭陵办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媒体的视角,展现宝鸡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陕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宝鸡的这几天里,采访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宝鸡市作为周礼之邦的独特魅力,亲身体验了当地的发展成果,并对宝鸡市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们纷纷表示,此次宝鸡之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采风活动中,采访团成员们通过体验式记录的方式,用镜头和文字捕捉了宝鸡市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他们深入乡村、企业、景区等各个角落,与当地人民亲切交流,记录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瞬间。这些珍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也通过多平台、多渠道进行刊发,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了解宝鸡。

因源聚缘,感受千年礼仪之源

历史的长河浩渺无垠,流淌着无数文明的瑰宝。在这其中,周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礼仪之邦的璀璨明珠。

4月1日,阳光洒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屋顶上,熠熠生辉。媒体团成员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这座汇聚了周朝青铜器瑰宝的殿堂。他们目光所及,皆是精美绝伦的文物,鼎、壶、尊、簋等青铜器熠熠生辉,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礼乐之邦的辉煌时代。

镇馆之宝何尊的亮相,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件西周早期的盛酒器皿,不仅造型典雅庄重,更重要的是其底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四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一发现让采访成员们惊叹不已,他们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用心感受着周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自卫视新闻中文台的记者陈芃几乎拍摄下了他经过的每一件文物,他表示,自己对周文化的了解曾大多有关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但当逨盘、何尊等千年前的青铜器呈现在眼前,那一瞬,陈芃从神话回到史实,深感震撼。

庙宇肃穆,古木苍翠。4月3日,采访团进位于陕西岐山的周公庙,人们在此追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渊源。采访团成员们在这里聆听讲解员讲述“周公吐哺”“周公握发”等历史典故,对周公的美德与智慧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西北新闻中心总编辑李阳波在参观后表示,这次周公庙之行让他对周代的历史,对凤鸣歧山的典故以及很多成语有了更加生动地理解。

“书本上的冰凉历史在这里变得鲜活,感到千年前的故事就仿佛在身边。”他还表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纽带,作为媒体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此次宝鸡之行不仅让媒体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周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更让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通过媒体的传播,走进宝鸡,探寻周文化的奥秘,感受千年礼仪之源的深邃与厚重。

奋进拼搏,民族精神凝聚认同

4月1日,采访团踏足宝鸡凤县灵官峡景区,深度探寻宝成铁路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同时探访中国工合运动纪念地,追溯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中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挖掘,更是一次对精神的深刻领悟。

灵官峡景区以宝成铁路的辉煌历程为脉络,通过精心打造的场景和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铁路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宝成铁路,作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工程,它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崛起与腾飞。这条铁路线不仅连接了西南与西北,更连接了亿万人民的心,成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的象征。

在景区内,采访团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铁路建设者们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聆听讲解员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着铁路工人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成就。同时,他们还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宝成铁路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后,采访团来到中国工合运动纪念地,进一步探寻那段尘封已久的抗战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工合运动,作为抗战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韧。在凤县双石铺这个秦岭腹地的小镇,工合运动的先驱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纪念地,采访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工合运动的发起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影响。他们通过参观当年的合作社遗址、学校旧址和医院旧址,感受到了工合运动给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他们还通过研读历史资料、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工合运动先驱们的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

此次探访让采访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工合运动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自救的方式,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寻求机遇的智慧和勇气。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

澳门月刊西北联络处记者李望在参观后表示,这次探访让他对宝成铁路和工合运动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认为,这两种精神不仅代表了新中国建设和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用新感心,宝鸡新貌频获赞誉

活动期间,采访团成员先后来到凤县,凤翔县,岐山县参访产业园区,走入新农村,感受三秦大地的蝶变新生。

在凤县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现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的钢构主体已经完成,工人正在抓紧进行外墙板安装,一座现代化园区已现雏形。但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破旧厂房、废弃的农户房屋。

“产业孵化基地将通过尾矿和矿山弃渣资源化利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回收提取,实现矿渣、废渣‘变废为宝’,真正让矿山企业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留凤关镇镇长文晶介绍,该项目正式投产后,日处理矿渣可达2000余吨,产品分别为机制砂、石粉、铅锌精矿,按现有市场行情估算年销售额将达8000余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采访团深入体验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文化魅力与现代发展。凤翔泥塑源于秦汉,盛于唐,明后更趋成熟,融合了多元文化,2006年荣列国家级非遗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分享了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他的泥塑作品曾入选生肖邮票,并多次出国交流,赢得赞誉。胡新明坚持传承泥塑技艺,即使面临困境也未放弃,最终使泥塑焕发新生。

在六营村,泥塑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泥塑一条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成为文化旅游的新热点。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透露,未来六营村将继续拓展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此外,采访团还走进了西凤酒智能化技改701制曲车间和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凤酒制曲车间,智能转运车的高效运输让记者们印象深刻;在岐山天缘,智能化生产环境让食醋年产能高达6万吨,为当地特色面食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香港商报记者胡秦玉表示:“我对非遗文化一直充满兴趣。这次亲眼看到泥塑、西凤酒以及岐山醋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完美结合,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宝鸡,为这些文化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搭建桥梁。”

以媒为媒,共享交流互助提升

活动期间,采访团成员们积极发挥媒体人的专业特长,通过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平台等发布各类新闻,将宝鸡的秀美风光、深厚文化和蓬勃发展传递给全球读者。

华夏经纬网记者虞鹰在行车途中不忘写稿,以高效率的发稿速度赢得同行赞誉,被誉为“第一快手”。境内外媒体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记录了宝鸡的点滴精彩,更在交流中分享了新闻采写、传媒运营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不同视角的碰撞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每个人都收获颇丰。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西北新闻中心总编辑李阳波在谈到如何加大宝鸡境内外宣传力度时表示,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宝鸡拥有众多传统优秀文化,应该更加积极地“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推介,让更多人感知、了解和走进宝鸡。

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刚说,“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这次境外媒体采访团宝鸡行不仅提升了宝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促进了宝鸡与境内外媒体,尤其是港澳台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周礼宝鸡将得到更广泛地关注,也必将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共襄盛举、共谋发展大计。”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