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榆林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聚力打造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强化科技赋能,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列45位,成功申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榆林协同创新区,获批陕西省低碳近零碳试点、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认定,园区科研助理工作再次获得科技部和省科技厅书面表彰,科创引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臻成型,园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榆林高新区全景图
产业引擎动力强劲
榆林高新区立足煤化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科创资源优势,统筹布局23.6平方公里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涵盖国家级孵化器、智能无人产业、大学科技园在内的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三大“区中园”,重点发展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分工清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推动主导产业聚集成势、做大做强。
装备制造产业园
在项目建设方面,榆林高新区年度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5个,总投资6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亿元;承担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5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7个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10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艾科莱特10万吨抗氧化剂催化剂、青岛啤酒易拉罐啤酒生产线、一县一品智慧云仓供应链、航天宏图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延长30万吨CCUS、城投佰盛1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期、中易建智慧绿色能源新型产业、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煤煤炭深加工基地、延长50万吨甲醇制乙醇、中国化学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欣晟绿能10万吨醋酸正丙酯、探微日新5万吨碳五深加工、中试基地标准化厂房、隆基5GW光伏组件项目、上海创力智能煤机制造、装备制造园标准化厂房一期二阶段、睿沃特创新装备制造园、昌基高端配电柜消防柜、千吨级乙醇制乙烯中试等项目。园区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科创实力日渐雄厚
打造一流政策环境。榆林高新区更新出台《榆林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榆林高新区“高新之光”科技人才实施方案》,安排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等方面支持资金4000万元,宣传引导企业争取中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市级秦创原奖补资金8004.88万元。
榆林市国际国内综合物流园项目鸟瞰图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榆林高新区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政策咨询、走访指导,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41家,同比增长10%,为2021年的2.34倍;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7家,同比增长81%,为2021年的6.45倍;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85项,认定金额3.8亿元,同比增长15%,为2021年的4.2倍;组织中煤、榆林城投佰盛申报并获批陕西省科技厅关于支持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两链”融合项目。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榆林高新区全力推进中科公司和洁净能源研究院联合申报国家减碳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年内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有望突破100家。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榆林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引育省级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人、省级青年科技新星1人;培养三秦人才2个、“科技经纪人”53人,“新双创”队伍创业导师27人。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339个,共吸纳208名应届毕业生就业,完成预期目标任务的104%。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榆林高新区承办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阿科技园区创新合作交流会”、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榆林高新区)、“全市专家人才中秋联谊活动”等创新创业活动30场,推动高阶人才交流互动、高端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组织召开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为176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235.5万元。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榆林高新区聚焦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坚持“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参加第六届进博会、第七届丝博会、煤博会、氢能大会、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陕西-京津冀重点产业合作恳谈会、长三角精细化工镁铝材料产业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7次,组织举办榆林市烯烃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和圆桌论坛,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2次,自主招商200余次,2023年全年累计签约项目42个,总引资额49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3个,引资额251亿元;协议项目29个,引资额247亿元;省外到位资金88亿元,省内到位资金42亿元;策划包装项目30个,项目概算投资257亿元;储备2024年重点招商项目,新注册外资企业1家,直接利用外资100万美元。
榆横综合中试基地
园区改革深入推进
榆林高新区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重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增添新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榆林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围绕“一中心、两组团”思路建设(一中心即面积5平方公里的中欧班列榆林集结中心物流园;两组团即面积28.4平方公里的榆林高新区核心区、18.6平方公里的榆横工业区),启动中欧班列榆林集结中心物流园前期工作,布局海关特殊监管区、城市仓配区等功能板块,打造辐射陕甘宁晋蒙五省的综合性对内物流体系,形成陕西向西向北开放新高地。
蓬勃发展的榆林高新区
全面启动区属国企改革,成立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国资委、市发改委等单位对接改革政策,向榆林城投公司、西安高新金控集团、成都高新投资集团等市内外国有企业学习改革经验,委托长城所、希格玛等专业第三方机构,制定了《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资公司重组与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在原有区属国企的基础上升级组建高新控股集团公司,搭建了科创建设、城市运营、产业发展、文化教育传媒等四大板块二级公司构架,坚持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现有企业经营扭亏为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升级重组公司以企业化、市场化模式,积极承接园区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项目投融资、产业配套保障等重点工作,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打造资产规模突破200亿、主体信用评级达到国内AA+的现代国有企业。
重点强化要素保障改革,研究制定《榆林高新区工业项目“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改革实施意见》,与10个项目业主签订标准地出让协议,完成标准地供地1176多亩;建成增量配电项目配套的A6路和B3路10kV开关站,已实质性向华秦、凝远等入区企业开展供电业务;协调榆林中燃天然气公司将榆横工业区天然气价格降为“成本价+0.1元”向园区企业供应。制定出台《榆林高新区融资担保贷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为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年内累计提供担保50笔,担保金额5200万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环节和流程再造,压缩办理时限,推进多部门联审联批,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跨区通办”服务模式,实现168项“跨区通办”和160项“同城通办”业务,实现全类型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网办率达95%以上;推行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按照“零跑动帮办代办”工作模式,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解答、帮办引导、收发材料、证照寄递等服务,全力营造更加便利化的政务服务环境。
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榆林高新区以创文和国卫复审为抓手,投资1.5亿元,实施2023年园林景观绿化建设项目、榆溪河生态长廊排洪工程、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墨金苑广场提升改造、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一批城市提升改造项目,修建排洪渠634.6米,建成公厕4座,在25个居民小区安装分类亭、宣传牌等设施1430个,城市绿化总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城市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组建7个高新区防汛抢险队,严格落实24小时分批轮流值守,对辖区内排洪口、在建工地、桥梁、护坡、涵洞、广场、公园、给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易积水路段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有效应对“6.27”暴雨险情,实施东环路、兴达路等道路雨污管网整改维护,进行非开挖修复66处1112米,增设防汛视频监控系统62处,安装全景球机75台。完成博源路出水口水毁抢险任务及区内各处积水点的隐患排除,城市应对汛情、险情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力开展垃圾分类活动,重点普及“垃圾分类新时尚,全民参与齐点亮”理念,累计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彩页5800份,吊坠、钥匙链、小风扇等小礼品1500个,手提袋、抽纸、鼠标垫、纸杯等宣传物品15600份,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获评榆林市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深化平安工地、平安企业、平安商圈、平安校园等平安细胞创建,以科技应用智能化为抓手,建成公共视频监控472路,整合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1272余路;推进智慧安防企业建设,区内9家大型企业建成人脸、车辆识别系统;累计建成智慧安防小区94个;区内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安装率达100%,内部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达到100%;积极融合可视化指挥调度、视频图像综合应用、融合通信等多个平台,形成了空地结合、监巡对接、人机互动的立体化、智能化、全时空的防控格局。
2024年,榆林高新区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内核、完善三大板块功能布局、筑牢安全生态基底、推进改革开放赋能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三大“区中园”建设,重点发展高端烯烃新材料、中试示范、新能源装备制造、氢能、储能、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为榆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供稿︱榆林高新区)
责任编辑:曲靖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